北京在我心中
文/林文钦
北京,宛若我的一个情人。
很多年之后,我站在一座南国的城市怀想着她,平静而安然,失却了曾经的激情与悸动。但我仍然是爱着她的,挚爱着,不曾改变。
最早知晓北京,是因幼年时看到的一张邮票,上面印着“祖国风光美丽首都”的字样和图像。抚摩着这印在邮票上的几个字,我总在想象这几个字背后的故事。
长大后,看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宗英的《京城琐记》……北京,在阅读中,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觉得有些疏离,我认为北京是远离我的,她站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兀自繁华,兀自高贵。
在脑海中,我已隐约感知到,这是一座浸透沧桑的北国城市。这个自元朝开始兴盛的都市,是伟人指点江山的国家中枢。今天,她可以安然地注释那些沉淀下来的传奇岁月。她张扬,却有着平民化的一派温情。
细读了铁凝的散文《城市风度》后,我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京城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乌色步行道、两旁的古老砖墙、青漆大门、京韵的店铺招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三十年代的旧时女子,身穿旗袍,优雅娉婷地走在历史里。
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我迷恋上这座城市,就如同我迷恋上一个人、一首歌曲,或者一部老电影。那种感觉清晰地印在心尖上,却穷于言辞。那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与默契。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开始迷恋这座城的时候,那样的爱已经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排山倒海地袭来。
那年初夏,我有幸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社的散文笔会,开始带着窥探的心理去接近这座大国之都。
那是寻常的一日清晨,我无意间从酒店的窗户望出去,窗外是整块整块的砖墙,一大片苍茫的红色。红色分很多种,而砖红则于其中最具沧桑意味。它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古罗马碉楼的雄伟、雅典城墙的古意、太阳神庙的静谧——都是一种时光流过墙的痕迹。在这个早晨八点的茫茫雾气中,那些红砖墙朦胧高大的影子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教堂边,早祷的清亮歌声在耳畔弥漫。白色的鸽群展开翅膀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砖墙的红色当仁不让地成为最衬纯白的底蕴——好像遗落在雪地的血痕,夺目并且唯美。
那是普通不过、随处可见的景象,但是,我依然觉得美。也许,那是因为任何事物,用倾注了感情的眼光去看,总是美丑分明的。在古老而现代的阳光照彻下,这座古老都市似乎变得和往日有些不一样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这一切在柔和的光泽笼罩下,远远看去就像一幅和平安详、诗意盎然的水彩画。在这样的光线下,没有了古都的沉重,没有了老城的固守,就连我,一个从海滨小城里来的后生,也不由得细细打量这座自己为之神往了多年的都市。
又一年的春风邀请我再次来到京城。
春日里,北京的傍晚是迷人的,尽管她对于我仍是十分的陌生。我尽力地在这里寻找自己所曾了解到的一切。
在华灯初绽的长安街上,我有意放慢脚步,企图呼吸老北京那种特有的气息。但我的努力显然是徒劳的。穿流不息的车流,擦肩而过的行人,还有那从四面八方来的外乡人的口音,使我意识到以往印象中的老北京已改变了模样。
我在脑海中细细搜寻,北京,竟没有一个词能准确诠释她。北京,她的脸上呈现出任我们谁都读不清的繁杂信息。
夜幕拉开后,从景山公园向下俯瞰,可以一览京城的新老建筑群,她们以优雅的姿态展现着风情万种。霓虹灯亮起时整座城市就陷入了一片恢宏的灯火中。那些高低起伏的多元建筑,流光溢彩地装点了都市的夜色。京城的夜,温暖而沧桑的夜,摩登而怀旧的夜,她显示出一种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气质。
我脑海中始终保留着这样的画面:一脸热心操着一口浓郁京腔的北京人,地铁、公交车站里那一张张友善的笑脸,以及他们自带的一种速度感与优越感。
北京,是以一位绝世佳人的姿态出现的,让人惊艳,却无法接近,无力征服。
北京,我心中对她的倾慕,愈来愈浓烈。
一座城市的魅力并不是刻意能包装出来的。
我眼中的京城,沧桑而现代。她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大气、平和、兼容,寺庙鼓声和教堂钟声齐鸣,中华民居和西式建筑并存,东方人与西方人共处。这座城,她,和她在国家所处的中心位置一样,广纳百川而融合包容。北京透出的城市气质,来自她沧桑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温和的民风以及怀旧的传统。
静读北京的城市表情,是令人着迷的事。
她,是古典的。
走在四合院与四合院之间的胡同里,我感受着千年的历史,体验着北京城的变迁历程。那集风雅于一身的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一砖一瓦都是历史、民俗和故事,连接着的是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老字号”是这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标志,“全聚德”、“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六必居”等上千个“老字号”,像繁星般镶嵌在北京的古老胡同里,放射着光芒,传递出历史长河的每一个难忘瞬间。不管是衣食住行的哪块招牌,细心去领略,都会耳目一新,看哪儿都让人觉得踏实,觉得惬意,觉得舒心,觉得物有所值。在老舍茶馆听戏喝茶,品一碗馨香,听一段豪情。定睛看,京城以九百六十万肥沃的大地作背景,走来紫禁城里美丽多情的贵妃娘娘、走来高举闪亮红灯的李铁梅,那京腔京韵弥散着神话的飘逸。
她,是唯美的。
在阳光灿烂的午后,独自骑车穿梭在这座城市中。我喜欢整洁的王府井,喜欢方便的麦当劳、华联超市,喜欢灯光明亮的新华书店、首都图书馆。喜欢社区广场上快乐嬉戏的孩子们、尽兴跳舞的老人们,喜欢看年轻母亲一遍遍教自己的孩子怎样礼让三先。喜欢路边的书报亭内琳琅满目挂着的报纸杂志。喜欢看等红灯时,对面等着过马路的人嘴角眉眼溢出的会心的笑意。
走在前门大街上,抬头看到一块巨大广告牌,大大地印着几个字“喜欢城市的理由”。是啊,喜欢北京的理由是什么呢?我想,也许是诗意吧,物质上的丰富远远不够,还有一种不可复制的人文环境。
我漫步到后海。斜阳把最后的余晖照在旧时皇家独享的这一泓清池上,水面发出粼粼的光。岸上的杨柳树低垂着,好像有了倦意。两边的四合院也镀上了金银色,亮起了各色彩灯,周围开始呈现出极尽华丽和古朴之色彩。
银锭桥上的人开始多起来,空气中也开始飘来食物的香味。我缓缓走在后海岸上,闲散而悠闲。在我的心中,这里是人文气息极为浓厚的地方,那岸上古朴简约的民居和热情、操浓重京腔的居民,以及周围数不胜数、曾经门庭若市的王府和名人故居,不是时时散发出无穷的京韵和历史的烟云吗?
放开步子,沿海边走着,一不留神抬头看到了碧瓦红墙、高大庄严的宅门,还有胡同里高大森郁的古树,在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映衬下,处处透着神秘与魅力,足够你慢慢地回味似乎早已远去却又近在眼前的皇家遗韵。满月高悬,光线斑斓,一阵幽幽的二胡或琵琶声从湖上的游船里飘荡过来,给宁静的后海增添了浪漫的情调。
我喜欢后海的酒吧,喜欢迷离的光线,喜欢阵阵欢笑的新生代们营造的青春氛围,喜欢那小瓶啤酒给我的微醉,喜欢里面歌手与电吉他的狂啸。这些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释放。
就在那时,对于北京,我只能用这个有时简单有时虚幻有时繁杂的词来表达对她的感受:我爱她。
即使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当我在这里待上几个时日,竟有一些宾至如归的感觉涌上心头,脑海浮现的是旅程中的感动时分。
那是一年冬天,我又来到北京。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大操场上,首都国际赈灾义演文艺演出后的烟火表演,当时我拿着朋友的票去观赏。烟火打到高空中的隆隆响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在那一刻,我像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一样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仿佛看到只有梦中才可能出现的幻象。那光亮,那样绚烂,好像整个银河系的星星都落在了这一片上空,来自各个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欢呼,足以把一个人的哀伤从头到脚都浇透成欢快。原来,欢快是不问来源的,更是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足可以汹涌成一个喜悦的汪洋。
另有一次,是在长安大戏院看演出。靠在宽大的座椅中,演出前,屏幕上正放映着北京的城市形象展示片。画面聚焦着全球不同民族的面孔,汇集着不同民族的百种语言和世界几万个单元的各地区的文化要素,这些鲜明的文化元素,分布在北京的CBD,王府井,大学院校,在各个开发区,在京城的各个角落,相互融合,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交汇,不断排列组合成一组又一组新的带有京味的文化元素,它们在北京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
是的,这是一座总会让人感动的都市,因为她凝结了太多的故事。故事,是一段过去的事,但她带来的感怀总是常驻心间。
当我坐着旅游大巴在北京的大道上观光,一幕幕养眼的情景在视线中掠过:新恭王府花园、央视新大楼、首都博物馆、艺术区……车水马龙的街区,一幢幢刚刚崛起的高楼;白昼的生机盎然,黑夜的五彩斑斓;奥体公园,巨型广告牌。我忽然觉得一直埋藏在心底而又怯于开口的热爱,以及深刻的幸福感油然而起。不知道为了什么,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反复出现《北京欢迎你》宣传片的末尾。我看到屏幕上无数热情洋溢微笑的脸,年轻的、沧桑的、甜美的、深沉的,那样奔跑着、跳跃着,一片明朗地向我走来。
“只有你对世界微笑,世界才会对你微笑。”一句亲和的广告语,道出了北京的城市气度。诚然,这就是答案了——安定祥和的北京,她的脸,微笑就是她的表情,从来是,一直都是。
北京的美,是沉淀了几千年的大美,沁入肌骨、无可替代。
回眸京城,我心里不失眷恋的,还有一些文朋诗友的脸,和他们亲密无间的相处,让这座都市在我心里更拥有了一种温暖。我们聚在这个世界目光聚焦的地方,笑着回望曾经炽烈的梦想,短暂的相聚却仍然可以带来长久延绵的慰藉。挥别的时候,有不舍的笑容,却不再有任何的滞重与惶惑。
离京回闽后不久,友人许君给我寄来《城市画报》,是北京专号,一直放在床头,始终舍不得看完。我看那些不再陌生的图片,感受流淌在里面的各种温情,而文字一度被我忽略掉。那些图片如此清晰地透射出北京城的精髓,是在华丽光鲜的外表包裹中沉淀下来的温情。我深知,我深爱着北京,并非仅是因为故宫长城的巍峨壮观、现代酒店的华丽斑斓、中央电视塔的夺目璀璨;我所惦念的,更不是三里屯的酒吧,也不是中西合璧的镶银墙挂。
我一直相信,对于北京,那些或张扬或奢华或迷幻或狂野的,始终只是她的躯壳,而她的内心,却是异常淡定的。那些古时的楼台亭榭,陈旧的胡同和窗棂,还有孕育名士豪杰的宅院,永远不会被城市的发展速度所抹杀,她们是我所感知的城市品格,也是富有东方色彩的都市之魂。
而现在,我终于可以正视着北京,安然地想念她。那少年时镌刻在心的梦想,那青春里不能忘却的欢聚与离别,如一支羽箭,击中了记忆里的片片落花。北京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信仰,不可磨灭。这份爱,无法抗拒,无法更改,也无法终止。
林徽音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存世理想,每一地人也有每一地人不可抵达的城市。”而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北京,在阅尽千城之后,唯有这座富有境界的城市,让人不再刻意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延伸阅读
《啄木鸟》年第10期
定价:15.00元
订阅方式
方式一:《啄木鸟》微店订阅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