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共栽民族
TUhjnbcbe - 2024/4/4 20:54:00
白癜风早期什么症状 https://m.39.net/pf/a_4577569.html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钢城街道新华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工作模式,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扎实推进。

“一核引领”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筑基石。社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以党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作优势,选聘各民族党员担任“两长两员”(楼栋长、单元长、民情联络员、物业协管员)。以“啄木鸟”志愿服务为引导,将辖区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学校等“大党委”成员单位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三会一课”“7+5”组织生活等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员志愿服务进网格等活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队伍。

“四抓四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聚合力。一是抓组织领导,促工作推进。社区党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建立定期研究、定期汇报、定期检查“三个定期”工作机制,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延伸至辖区学校、个体商户、居民小组,定期开展民族法律政策宣传、处理辖区民族事务,有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二是抓宣传教育,促氛围营造。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工作积极融入为民服务各项事业中,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载体,利用LED显示屏、横幅、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知识,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坚持“五心工程”服务理念,依托社区书屋,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为各族群众免费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定期举办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健康生活方式等讲座,普及科普知识;依托社区资源,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室,室内陈列少数民族元素的摆件、挂件、手工艺制品、书画、摄影作品等实物,更好地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助推辖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抓创建载体,促文明新风。社区将树立文明新风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营造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民族新风,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精神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开展“民族一家亲”联谊活动,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创建氛围,积极培育、发展各民族同心同德的社群关系。社区通过广泛动员,以网格推选、民主评议、党委推荐等方式,持续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等喜闻乐见的评选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民族团结进步贴近现实、深入人心,不断树立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新风尚。四是抓民生福祉,促民族团结。社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发挥辖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作用,采取日常接待、选民日接待、入户接待的方式,了解民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社区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宣传落实各族群众在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加强弱势群众的救助,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各族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个结合”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汇幸福。一是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到基层,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居民群众树立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全面提升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家亲”意识。社区网格员定期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中,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及时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救助保障、信息服务等,有效地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安居乐业。二是与化解矛盾相结合,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主动预防、依法处置”的原则,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在教育疏导、重在平时做好工作、重在解决基层和萌芽状态“三重在”工作方法为抓手,定期组织开展民族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运用讲亲情、讲友情、讲道理、讲法律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各种涉及团结稳定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辖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三是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社区将少数民族纳入网格化管理工作,实现了流动少数民族网格化管理的全覆盖,将少数民族的人员信息、信仰状况、困难诉求等纳入其中,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声明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共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