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底捞上了两次热搜,一次是因为福建莆田海底捞某店的就餐意外事件;另一个是有消费者质疑海底捞猪肚鸡汤底是粉料冲泡。
此时对于海底捞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8月30日,海底捞发布了年中财报,并不抢眼的经营业绩很容易带走观众们的注意力,而两次热搜也并不是加分项。
从当年被奉为经营翘楚到当下的市值下滑,海底捞经历了几度风雨,唱衰声不绝,面对并无亮点的半年业绩,背后又有海底捞哪些对于经营上的决策呢,透过财报,我们一一解读。
财报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规模为.64亿元,上年同期为.94亿元,减少了16.6%,营收下滑。下滑更明显的是净利润,本期亏损2.67亿,去年同期为盈利0.96亿。
对于营收下滑,海底捞方面的解释是,由于年3月至5月疫情影响而导致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及客流量减少,以及因“啄木鸟计划”餐厅数目对比上年同期减少。
而对于利润亏损,财报解释为报告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经营受限和成本增加。
那么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经营底色如何呢,先从营收及其结构看起。
先看门店变化,财报显示,截至年上半年,海底捞拥有门店数量为,去年同期为,而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8家餐厅关闭26家餐厅。
对于门店的变化,按照财报解读“对餐厅网络布局进行优化,我们注重提高门店运营的效益”,这也是其实施“啄木鸟计划”的初衷,据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为2.9次/天,人均消费为.1元,该两项数值相较于相较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在中期业绩回顾中,海底捞表示,其门店累计接待顾客人数1.46亿人次。
再看营收结构,数据显示,在海底捞的营收中,餐厅营收为.57亿元,占总营收的94.6%,但比较亮眼的是外卖业务以和调味品及食材销售两项业务,销售额分别为4.76亿和3.51亿,较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虽然其目前销售占比规模较小,但是对于整体下滑的营业也是难得的加分项,而从风险角度预测,海底捞将会加大多品类营收的力度。
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