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十八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下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简称ICOM)所提出的“国际博物馆日”。在亚洲、欧洲、拉美和非洲,世界各地有着数以万记的各类博物馆。从科技到艺术,从自然到人文,每一座博物馆都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美。
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每一座风格独特的博物馆,在陈列展品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体现城市气质的景色。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年度数据,在文化系统下,我国现有博物馆家,公共图书馆家,并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每座设计美好的场馆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而在这些公共空间里,新的城市和新的市民都在一起成长。
逛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我们都抱着一颗想要去丰富生命体验的心。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如何接收到展品所传递的信息,是去逛博物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为您推荐一份与生活艺术相关的书单,有了它,不仅在逛博物馆的时候会多一份乐趣,你的生活也会多上一分情趣。
Daisyhanke摄影作品
哥窑和弟窑一部寻古著作,还原存在过的青瓷之美瓷器《哥窑与弟窑》
徐渊若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提起瓷器,最受人推崇的是宋瓷,因为宋人审美的细致典雅远非他朝可比。提到宋瓷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定、均,大家也一定耳熟。除了“官”是指官府修建的官窑,“汝”、“定”、“均”都是以地名流行的名窑。“哥窑”的名称夹杂其中,则显得十分独特。
其实,除了“哥窑”还有“弟窑”。这一对双生的名窑都在浙江龙泉,是龙泉青瓷的代表。龙泉县地处浙江西南隅,虽然偏僻多山,却有烧制瓷器的优质窑土。顺流而下,可直通温州,故而出产的瓷器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销往海外。创自三国两晋时期的龙泉窑业,到南宋时,无论从品质还是声望都达到了鼎盛。而此时龙泉制瓷的翘楚,是名作章生一、章生二的兄弟二人。
诗云:弟陶纯碧兄浑穆,相对悠然见古姿
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本名琉田窑,因为生一是兄长,世人又称其窑为“哥窑”。哥窑瓷器以冰裂一般的碎纹著名,号为“百圾碎”,在宋瓷中最显独特。也因为形制特别的原因,“哥窑”受到了皇家的青睐,被选为贡窑,还具有类似于官窑瓷器的铁足紫口。
章生二烧制的瓷器无断纹、铁足,却是品质最高、最纯粹的青瓷。在民间瓷器中,章生二堪称巨擘,声望还要超过生一,但以其为弟故,世人称为“弟窑”。五代时柴窑青瓷的青,被柴世宗形容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而弟窑瓷器的粉青色有如真玉器一般,是青瓷制作的巅峰。
时过境迁,白云苍狗。哥弟二窑传至清末,已经淹没成田地,恢复为山陵的原状了。民国时,日本仿制的龙泉瓷器“七官手”流行上海,号称“老东洋”。而真正的哥、弟二窑瓷器,青料如玉,能自然发绿,胎薄如纸,击之声如玉磬,远非历来的的仿作者能比。
这本《哥窑与弟窑》分为概说、研究、随笔三章文字,另附有图录,详细介绍了哥弟二窑的胎骨,釉色,款式,开片和花纹。合上这部书,眼前仿佛就摆放着一件通体青翠的瓷器,宛若遇见了山阴道上的烂漫花草。
日日之器每一个陶土制成的器皿,都有生命
陶器《日日之器》「日」祥见知生
新星出版社
这真的是本每打开一次,就会被满满的诚意感动一次的书。图书的作者祥见知生,以自然光线拍摄器皿的照片,呈现出了陶土器皿最基本的,不会被重视的,沉默的姿态。
《日日之器》收录了陶作家真心制作的食器和他们讲述饮食生活的文字。小心翼翼的把泥坯放进窑内,再满怀忐忑的从窑里把陶器取出。这是陶作家充满敬意,又无比平静的生活。比起被放在展台上冷冰冰的艺术品,烧造陶器的陶作家们,把餐桌当成画布,用泥土表现生活的严苛和温暖。
饭碗、大盘、小钵、碟子、茶具,不同的器皿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和气质。美丽朴实的饭碗,最能体现炊饭柔和的气息。大盘是陶作者内心世界的延伸,适合豪迈地盛装料理。小钵盛放的小菜是主食的配角,可种类繁多的小钵配菜,最能满足贪吃者嘴巴和心灵的欲望。一方碟子,一盏茶杯,掌心大小,握在手里的温度,能把人的距离拉近。
陶土的粗犷和粉引的柔和构成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碗
吃饭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而盛放食物的无名之器默默地陪伴着我们,度过平凡的每一天。儿时的用具,给人一生回忆路上心灵的养分。一个再也不会取出的旧碗,充满了使用者离开的气息。这些盛放食物的陶器似乎告诉了我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生”。
除了介绍陶器形制和陶人故事,在美好的照片旁边,祥见知生还讲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话。比如“茶杯和茶壶永远相守的很好”,比如“因为器皿会破损,告诉我们要珍惜”。又比如“美不应该被锁在美术馆里”,把美传递给大家,也是这本书的初衷吧。
中国插花史研究这部书,可以把美的历史找回来
花艺《中国插花史研究》
*永川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永川先生,早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及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擅长国画创作,专攻中国美术史,后任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在他三十余年的研究生涯里,深感插花是最为优美的中国古典艺术。起源悠久的花艺,历代发展都很健全,但自清代中叶以降,随着国势的衰疲几近湮灭,至今无人问津,实在令人扼腕。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是从静观中悟得的,在凭借智慧和感觉去了解世界的同时,我们总持有一种发自本性的自然态度。《庄子》中提到「心斋」和「坐忘」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纯粹经验,正是这种经验赋予了我们美好的性灵和东方人独有的特质。
在静观中,古人发现了花草的美。它们是自然深处的“美的象征”,是美的实体。而花艺,则是把花作为最基本的有机体,遵从人的性灵进行处理,从而把自然之美推演到极致。*永川先生认为,插花所追求的就是最真的善,极致的美,是至善,至美。这种传统的空间艺术,既有绘画的意义,也有雕塑般的触感。还有嗅觉的美——花香,泥土气息,以及发洩出来的生之喜悦。、
从先秦时期典籍可考的花文化滥觞,到魏晋南北朝时“插花”形式的成立。对花的欣赏,经历了漫长的教化禁锢。到了魏晋,文人雅士放浪江湖,日夜与山水花草为友,陶渊明的“对花命酒,独酌吟赏”,便是性灵和花艺的曙光。开始是把花放在瓶子里养起来,杏花、梅花、海棠、芍药、兰花摆在一块静静地观赏。慢慢地,人们就觉得花不但要插的好,还要配的妙。从配材到花器,到如何维持花的生命。在花艺历史中,插花逐渐发展为一种精密细致的学问。
花有花的品性,插海棠花时,用薄荷水浸花则花开,屋内放水仙时,闭窗焚香,烟触花瓣则花枯萎。这些关于插花的点点滴滴都在《中国插花史研究》中了,它不仅是唯一一部插花艺术的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插花的全书。传统的插花艺术已经被人淡忘了,而这部书,可以把美的历史找回来。
茶每个人都会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茶》茶艺《茶》「意」凯碧欧拉·隆巴迪文
「意」法比奥·彼得罗尼摄
徐焰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凯碧欧拉·隆巴迪曾在意大利几大著名公司担任公关,年的她决定换一种活法——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她开设了一间经营茶叶的“茶轩工作室”,这也是米兰的第一家茶室。因为茶,凯碧欧拉·隆巴迪往返于东西方的之间,她一次次前往中国、日本、印度,每次返回意大利时,她都会把新的收获记录下来。最终以这部《茶》的面貌呈现给了大家。
在人人喝咖啡的西方世界里,喜欢茶叶的凯碧欧拉·隆巴迪多少显得有点另类。可对茶一见倾心的她,决心改变对茶叶的偏见,她不希望再听到“我不喜欢喝茶”之类的话。于是,在这部文字清新的《茶》里,作者把简单、直观又准确无误的有关茶的信息传递了出来。无论是茶痴、茶叶鉴赏家、茶叶专业人士还是最近才迷上茶的新手们,这部书能唤起所有人对纯粹茶叶世界的探索兴趣。
喝杯好茶,能在琐碎的生活中,看见自己诚挚的一面
看看书里的内容吧,《茶叶的起源和发展》一章用极其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唐以前、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茶史事件。从最初只有在中国西南部的古代巴蜀才有人喝茶,伴随着文化与贸易的扩展,茶文化悄然而生。到唐朝佛教禅宗提倡禁食不眠,禅宗信徒间,喝茶提神蔚然成风,饮茶文化更是慢慢演化为一种时尚和艺术。
唐宋时的饮茶方式是将茶饼研磨成茶粉,再冲泡为茶汤饮用。明代以后,返朴归真,改为直接冲泡散装的茶叶,更多的保留了茶的清香。其实,随着茶叶向中国之外的地方传播,日本、印度、欧洲都有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茶》按照绿茶、*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的分类,收录了世界各地的名茶,并提供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备茶、品茶建议。
在书中,每一种茶都配有几张精美的图片,这是一张请柬,邀请所有人在一生中至少去品尝一次这些茶叶的精品。是的,每个人都会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茶,而这本《茶》便是了解茶的最好读物。书末还附有茶餐食谱,来为家人和朋友准备一场茶会吧。
编辑:清林
图片:啄木鸟
丨本期读者·书房推荐:
《哥窑与弟窑》、《日日之器》、《中国插花史研究》和《茶》
点击文中图片或阅读原文,可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