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人,先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尚书令,深受汉和帝的恩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立身,孝字为先”。“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故事主角黄香,留下了“孝”的美誉。
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憔悴不堪,几乎活不下去。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大孝。九岁便知事亲之理,因而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其子黄琼、曾孙黄婉,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事情,召他到府,赠予门下孝子的头衔,非常看重他。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擅长文学。黄香起先任职郎中。元和元年,汉章帝诏令黄香到东观阅读秘藏的书籍,后来又召他至安福殿谈论政事,并授予黄香尚书郎一职。黄香屡次陈述朝政得失,皇帝的赏赐也不断增加。黄香常独自留宿尚书台,昼夜不离宫禁,皇帝听说后很是赞许。
永元四年,黄香被任命为尚书左丞,负责总领纲纪。任满之后应当升迁,但是汉和帝舍不得他走。永元六年,黄香升迁至尚书令。后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他辞职不受。皇帝也觉得黄香能干,熟悉事务,适合在朝廷干,于是让黄香留任尚书令,增加品秩至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此后黄香负责管理机要,很受皇帝敬重,而黄香也勤于公务,操心公事如同自家的事情。
延光元年,黄香转任魏郡太守。先前郡内官府的所有田地,都是分给官吏们耕种的,每年可收几千斛谷物。黄香说:“《田令》规定‘从商者不得务农’;《王制》规定‘做官者不耕种’。贵族仕宦之人,不和百姓争利。”于是黄香把田地全部交给农人,让他们耕种。当时遭遇水灾年成,田禾大面积歉收。黄香就把俸禄和所得赏赐分给那些贫穷的人。在黄香的带动下,那些富有人家也都自愿拿出粮食,帮助官府借贷给灾民,灾民由此得以渡过难关。
◆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绵延至今。黄香以孝善持家兴国、经纶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维宏)
来源
啄木鸟
原标题:《清风廉历
孝子楷模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