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喜鹊是我国农村地区常见的一种鸟,虽然它与乌鸦同属鸦科,但是它的“口碑”比乌鸦高出了不少。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喜鹊的数量增加,喜鹊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急转直下,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将喜鹊打入了“害鸟”的行列中。那么,喜鹊究竟是害鸟还是益鸟呢?在做出判断之前,我们不妨花几分钟来了解一下喜鹊,再下定论。
上千年的“报喜鸟”喜鹊
喜鹊从名字上看,它就带着喜气,尤其是在我国,人们对一些名字寓意较好的事物通常都充满了好感。在我国汉代刘歆著写的《西京杂记》中就有了对喜鹊的记载: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在这句话中,“干鹊”指的就是喜鹊,意思就是喜鹊叫,会有客人来访,是为喜事。除此之外,汉代王充的《论衡》中也有“狌狌知往,干鹊知来”的记载,意思也是说喜鹊有预知客人来访的能力。从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喜鹊被称为“报喜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当然,喜鹊即使在我国的古代也不只有美名,比如在我国的宋代,人们对于喜鹊的看法就呈南北差异化,宋代宋彭乘的《续墨客挥犀》中记载: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意思是说,在宋代,北方人喜欢乌鸦的叫声,讨厌喜鹊的叫声,而南方人喜欢喜鹊的叫声,讨厌乌鸦的叫声。不过,我有点纳闷,因为喜鹊和乌鸦同属鸦科,论颜色,乌鸦纯黑色,不如喜鹊的羽毛好看,而且相比而言,乌鸦的声音更加聒噪,为什么宋朝的北方人会喜欢乌鸦的叫声,讨厌喜鹊的叫声呢?在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因为除了宋代,我国古代人对喜鹊的印象都是“喜庆的,有美好寓意”的。
逐渐被“黑化”的喜鹊
喜鹊一直以来被称为“报喜鸟”,所以人对它们的伤害比较小。但是,在整个的20世纪中,喜鹊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却在不断地减少。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种人类很少主动伤害的鸟,为什么喜鹊的数量不增反减呢?其实,这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喜鹊是杂食性鸟类,它们几乎没有不吃的东西,习性类似于非洲的斑鬣狗,其中昆虫、老鼠之类的动物它们自然也是不会放过的。但是,在20世纪中,老鼠药和农药的使用,让喜鹊的许多食物变成了“毒物”,这是造成喜鹊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其次,喜鹊的营巢地点非常的单一,它们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高大的乔木。但是,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树木被大面积砍伐,这样喜鹊失去了繁殖的场所,这也是它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喜鹊由原本的随处可见变为了近危动物,于是在年,喜鹊被列入了“三有动物”之中保护了起来,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喜鹊在我国再次焕发了生机,甚至有些地方喜鹊都成群结队的出现。于是,喜鹊的被“黑化”之路正式开启。
由于喜鹊经常出没在田野之中,在播种的季节,它们还会偶尔的在田里翻找粮食的种子,因此,喜鹊在近些年被当成了“害鸟”。这个遭遇与当年的麻雀如出一辙,曾经的麻雀被列入“四害”之中,遭到了全国性的大面积集中捕杀,差点让麻雀从我国消失掉。但是,麻雀减少后,农民的粮食非但没有增产,反而出现了全国性的病虫害。至此,人们才清楚地意识到麻雀对人是利大于弊的,是“益鸟”,最终麻雀从四害中被剔除掉,而且在当下,麻雀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那么,喜鹊是不是与麻雀一样,是被误解的呢?
喜鹊-被误解的“益鸟”
喜鹊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害鸟”,与当年的麻雀一样,它们却是会在收获的季节吃一些粮食,而且却是有偶尔翻找粮食种子的习惯。但是,尽管这样,喜鹊依然是对我们利大于弊的“益鸟”。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一下喜鹊的食性。喜鹊虽然是杂食性鸟类,但是在春天一直到秋天,它的主要食物是昆虫。从春季开始,万物复苏,我们的粮食还没有成熟,此时,喜鹊对粮食是没有任何危害的,反而一些害虫已经悄悄地开始破坏庄稼了。这时,在田野里,喜鹊忙碌的身影其实就是在寻觅昆虫。
到了夏天,昆虫的数量和种类达到了顶峰,此时恰好(初夏)喜鹊已经营巢完毕,开始繁育后代,而喜鹊的后代在会飞之前完全以昆虫(蠕虫)为食。到了秋天,是我们收获的季节,此时,喜鹊的食物构成分为两个部分:昆虫、植物种子或果实,其中植物种子中就有我们的粮食,不过,这个占比也是很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代化的收割,让粮食成熟后在地里待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当粮食被我们收回家之后,它们依然会在田里翻找,这些因为有一些昆虫准备产卵蛰伏了,而且一些粮食在收割时会散落到田里。
总结
喜鹊是杂食性鸟类,遇到粮食,它肯定会吃,就像麻雀一样。但是,它们一年四季中,只要秋季粮食成熟的季节能够吃到少量的粮食,其他季节大都以昆虫为食。因此,从食性上看,喜鹊对我们人类的贡献(吃害虫)要远大于它吃的那一点粮食,如果仅凭喜鹊吃一点粮食,就把它归为“害尿”,对它太不公平了。如果这些所谓的“害鸟”都灭绝的话,我们吃的粮食农药残留会是现在的几倍。
因此,喜鹊以前是“报喜鸟”,现在是“益鸟”,切勿以讹传讹的“黑化”一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