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柿财经
7月13日晚,海底捞(.HK)分拆国际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递表港交所。
根据相关公告及招股书,本次特海国际将以介绍上市方式在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海底捞将会把持有的90%特海国际股份,按照各股东在海底捞的持股比例分派出去。招股书称,本次分拆不涉及新股发售,不会就分拆募集任何资金。
为什么要分拆?海底捞称,分拆将使发展及策略规划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分配资源,希望通过分拆释放业务价值;分拆也能让国际业务获得独立的上市地位及独立的募资平台,海底捞与特海国际均可直接进入股权及债务资本市场,更有利于两个集团的现有运营与未来发展;并且,作为独立上市集团,特海国际将更有条件独立磋商并争取更多业务。
就目前来看,海底捞的整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外界多将本次分拆视作海底捞的“自救”行动之一。年11月,海底捞宣布启动“啄木鸟计划”,意在通过门店调整完成新陈代谢。截至年12月31日,海底捞关闭门店家,其中家因“啄木鸟计划”永久闭店,而由此一次性计提的减值费用也令海底捞录得41.63亿元巨额亏损。截至昨日收盘,海底捞股价报17.04港元/股,相比83.51港元/股的巅峰时刻几乎是“脚踝斩”。
根据招股书,截至目前,特海国际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的11个国家拥有家餐厅,其中61家分布在东南亚地区,17家分布在日本与韩国,13家位于美国。公司称,按年收入计,公司是国际市场上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也是国际市场上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年至年,特海国际分别实现营收2.32亿美元、2.09亿美元与2.96亿美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9万美元、.0万美元与1.51亿美元。
尽管仍然处在扩张期,每年新开餐厅数量20~30家,但与海底捞本身一样,特海国际的运营数据依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年,特海国际38家海外餐厅共录得万人次的客流量,年下跌至万人次;公司称,纵使严重受新冠疫情影响,通过努力公司还是在年将客流量增加到万人次。看起来是超越了年的数字,但如果结合新开餐厅数量来看,公司年至年单店客流量分别为21.32万人次、9.59万人次与10.43万人次,年的表现尚不如年的一半。
特海国际运营数据图源:招股书
餐饮业最重要的翻台率指标也同样惨淡。年至年,特海国际整体翻台率数据分别为4.1次/天、2.4次/天与2.1次/天,截至年3月31日回升至2.7次/天;同期每家餐厅平均每天收入分别为2.08万美元、1.16万美元与1.00万美元。根据海底捞年年报,中国大陆餐厅年翻台率尚有3.0次/天,即使是三线及以下城市也有2.9次/天。
对于海底捞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外界的质疑还包括“水土不服”。比如,中国人热爱火锅,但实行分餐制的国家可能无法接受这种“大锅饭”的形式;海底捞以极致的服务闻名,但“贴身服务”可能会引发注重隐私的欧美人的不适。实际上,海底捞在国外的家餐厅,大部分位于文化与中国近似的东亚与东南亚,而在欧美等地开设的餐厅选址也大多在华人华侨较为集中的区域。例如,洛杉矶的海底捞餐厅位于圣盖博谷,纽约的海底捞餐厅位于法拉盛,均为当地的华人聚居区。
海底捞美国餐厅评价图源:大众点评
招股书重点强调了公司对于“本地化”的努力,表示试图通过“在标准化和本地化之间取得平衡来应对该等挑战”——将当地食材加入菜单,如在东南亚提供冬阴功汤锅底,在日本提供味增汤锅底与牛小肠;在顾客更习惯分餐制的国家如美国,提供单人小锅、单人套餐而非和国内一样的大锅;并鼓励员工结合当地习俗、节日调整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