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April·
?
YOUNG扬大青年
SPRING
MAGAZINETALK
MUSIC
BOOKS
ARTS
FILMS
vol.1
曾经,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五花八门的杂志和报纸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曾经,报刊亭打开之后有很多扇门,插满了琳琅满目的杂志,深深吸引着我们。
而现在,报亭打开的门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空,摆放的杂志也或许已经是几个月前的版本了。大家走近报刊亭并不一定是为了买杂志,可能只是买瓶水或者一个口罩。更甚者,越来越多的报刊亭已渐渐凋零,不复存在。
有些美,只能在纸张上呈现。而留住一本杂志,守住那段记忆,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留住一个时代吧。
01
曾经挚爱
ONCELOVED
不是海子的海:我初中时,街道两边有许多报刊书亭,那时候的学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也几乎没有什么培训班可上。每每放学,我总会在书报亭转悠。人少的时候,好性子的阿姨会多拿几本挂在书报亭里面带着塑料纸的杂志放在台面上。
什么《啄木鸟》、《人民文学》、《小说月报》、《青年文摘》都是我的涉猎范围,而最爱的就是《读者》。先翻看其他杂志,而最后交钱放入书包的只有《读者》。其他的只有有了多余的钱才会买。每月到了《读者》快发行的那几天,总要到书亭去问,阿姨总是笑着说:到了给你留着。心里偷偷地乐,那个美那个甜,快乐都溢了出来。
回到家,赶紧写作业,然后静静翻看《读者》。一般一本会来回读两三遍,总有那么两三篇文章会赚取我的眼泪。有的文章还会大声的读出来,有的时候特别想找个人分享,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好像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怕自己的激动别人不能理解。
有一天逛书店,看到了《读者》,远远地望着,像看着一个老朋友,熟悉又陌生。家里书柜中一排排的《读者》也很少翻阅了。日渐忙碌的生活、沉静不下来的心,已经无法匹配《读者》单纯宁静的美好。虽然我和《读者》渐行渐远,但是,《读者》带给我的美好、回忆和陪伴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岁月的温暖,永远在记忆深处。
松松松松松松饼:一说起这个话题,我的记忆一下就被拉回到中学时代。很难忘怀那些停留在校门口的书报亭,望着书架上的《花火》期待又激动的瞬间。我最好的朋友的住所附近是一条林荫小道,离她最近的书报亭就开在转角,她时常去那儿买杂志。而我与《花火》妙不可言的缘分,就开始于那林荫道拐角的书报亭。
高考完的暑假,收拾书柜理出了厚厚一沓书,都是那会儿省着零食钱买下的,最阔气的时候一挥手就买了五本。那会儿有好多好多我喜欢的人,舟舟、微酸袅袅、鲨鲨比亚、桃子夏、小楼、小狮、调调、眸眸、朵爷、爱丽丝、丐小亥......很多年前的某一期还送了一张舟舟的海报,我高兴了很久,这是《花火》里我最喜欢的作家。
从初中到大学,从学医到学财经,这九年发生了很多故事。再翻看,都是青春的回忆。
我是你的猪滚滚:我最喜欢的杂志是《爱格》。
年少的时候曾渴望过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孤独无助,所以看杂志的时候总会觉得故事里的人好遗憾,无论他们在不在一起,我都会遗憾。
期末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昏,*治试卷的成绩出了。我当时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太阳晒进来很暖很暖。我刚读完喜欢的作者的一篇文章,那是个悲伤的结局,世上再也不会有一对傻瓜叫阿东和阿西,那天我走在东京的街道,看见了非常非常,又大又圆的月亮。
我看着*治试卷的分数瞬间落泪,一半是青春,一半是情怀。时至今日我都不想承认杂志在衰落。毕竟它曾带给我的泪和笑,都渗透我整个人的灵魂。
·江湖骗子:想念小时候的书报亭。每次路过墨绿色的小亭子,眼珠子总是掉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上。我那时觉得,书报亭的老头好幸福!每次见到时他都戴着老花镜,看着报纸或杂志,几乎不抬头,也不招呼生意,也不寒暄聊天,就是阅读。我小时候看过很多杂志,最喜欢的是《漫画party》,从小学看到了高中。快到出漫画的时候,我和表哥就眼巴巴地等着大人买菜回来的时候,带回个惊喜,小时候也因为谁先看谁后看打了不少架。家里的漫画除了弄丢的,大概可以摞起来几十厘米高。除了这本,我还喜欢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我们爱科学》,初高中时期的爱好大体没变,只是换成了《萌芽》、《博物》、《三联周刊》和《南方周末》。
现在我的生活已没有杂志,书报亭也似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
ENJOY
暮蒂姬晞:说到关于杂志的记忆,那我一定要说《疯狂阅读》了。它承包了我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所有记忆。美文卷、故事卷、情感卷、青春卷……好多好多,每一卷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都有无数个鲜活的人物和或感伤或圆满的故事。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疯狂阅读”,就一下子被吸引了,我对阅读的渴望,就是疯狂的。那时候我才小学,那段时间正是这类杂志畅销盛行的时候,随处可见它每个版本精致的封面,还有右上角那个被我深深记住的主编名字:杜志建。
我小时候嗜书,看见书就读,但偏偏那时候我父母不爱给我买课外书,我就每次都到姐姐的房间去“搜刮”那些各类各样的书,长长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几十本《疯狂阅读》,有精装版的,珍藏版的,还有小本的。很长一段时间,姐姐的房间成了我与外界相通的地方,我称那里为我的“精神小屋”。那时候疯狂阅读的每一版我都带着虔诚的心去读,然后小心地收起来,读完心里还很失落,过一段时间就再读一遍。基本上每一本都读了十几遍了,但还是丝毫不觉腻烦,就像是珍宝,捧在手里,每一次触摸都欢喜不已。
我记得当时我还想着等我再长大一点我也要去写杂志哈哈,因为特别喜欢和羡慕一些“常驻”于《疯狂阅读》的作者,简媜、雪小禅、积雪草、一路开花、绿亦歌、另维……好多好多,虽然如今这些作家也都上了年纪,但在我的青春里,他们的文字下,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少女,那些小有遗憾的故事至今也令我无法释怀。
之前的手机壁纸跟铃声
都要看杂志的最后一页
Claus_:那当然是《小说绘》!说起来真的是时代的眼泪哇。当时偷偷摸摸省零花钱买,每个月都在等出刊。的确是很符合当时年龄的杂志,主题是关于青春的梦与爱。
我前两天在微博看到那时候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已经当爸爸啦,顿时心生感概。他现在已经转向自媒体写作,我也已经上大学了。时间好快啊。
但是每个月守着发刊日买杂志的我和留着自己所有纸质出版物的他,还有好多好多的作家,都一定会怀念那一段有杂志陪伴的时光的。
维生素xxx:小学的时候,班上的女孩子之间很流行看《意林?小小姐》这本杂志。印象很深刻的是它封面很好看,里面也有很多有趣的小说和故事,很符合当时懵懵懂懂的年龄,那是有关青春与校园的记忆。??
小兔子乖乖:我最喜欢的杂志就是《米老鼠》了!当时特别贵,带去学校会被全班同学羡慕。只要它一更新,我就会拉着妈妈到书报亭买。那时候我妈妈会把里面的故事当成睡前故事讲给我听,现在还能再忆起当时窝在被子里听妈妈说故事的那种美好。
《米老鼠》还送闪幻卡,那也是我对它最执着的理由之一,集满以后感觉自己好富有!
?: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杂志是《儿童文学》。好的文学无界定,在我看来,这本杂志里的一个个故事,营造出的都不仅仅是“象牙塔”式的世界,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了童话般却与现实脱轨的氛围。
当时年少的我,更多的时候能在这本杂志里看到一些真实感,一些颇具独立性的思考,与市面上那些故作喜感的儿童文学大为不同。它带我去领略这个世界的瑰丽与灰暗,赤诚与阴险,让我时至今日仍能在这人潮汹涌的大千世界,寻求一片精神枝头,寄养自我。
不是繁繁:回了一趟小时候的住处,翻到了一堆《小公主》杂志。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的杂志,和《芭比杂志》加在一起,就是童年所有的少女心。那时候每个月九号我妈都会带我去书报亭买。我跑进去问老板来了没,得到肯定答复就开心得跑出来问我妈要钱。十块钱一本的价格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
每一期我都会认真看,里面会附送的小礼物或者小手工也成了每个月的期待。爸爸妈妈真的很用心呵护我从小到大的小公主梦,搜了搜这本杂志现在好像已经停刊了,攒下来的这么多也都落灰泛*了。
我小时候的绘画水平,是路过的爱洛公主都会被吓到的程度吧,哈哈!
02
朦胧又柔软的记忆
HAZYSOFTMEMORIES
行如:说来好笑,印象最深刻的杂志是出租屋里泛*斑驳的不知名小说集。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会从这里搬到那里,居无定所。出租屋里会有房东家留下的读物,陌生环境里泛着霉味的文字,像泼碎的水在月光照拂下发光,虽然很快就会蒸发。正如我记不清读过的小说里的情节,长大以后发现大家都在读《青年文摘》啊《读者》啊《意林》啊,我其实一点都不喜欢,里面的故事总是要告诉我一堆道理。
还是小说有趣,长大以后读了好多长长的绕来绕去的小说,有的要捏着鼻子读完,有的读了书还不舍得扔。好羡慕小时候读了扔了吃东西弄脏了,也就这样了,也不用去挖什么角度去分析。但我总归要长大吧。
??:呜呜呜想起来已经好久没有看杂志了,第一本读的是什么已经不太记得了,只知道《读者》(漫画与幽默!!)、《青年文摘》、《意林》煲的鸡汤肯定是没少喝哈哈。
当时剪的鸡汤摘抄是记不得了,就记得认识了好多人,季羡林、余秋雨、席慕容巴拉巴拉。虽然只是管窥式涉猎,但是有些很好的文章我至今都记得清楚,对我的兴趣走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至于很多后来觉得有用的知识和思考,都是从杂志中某个让我会心一笑的点开始的嘿嘿嘿??
MAGAZINE
REMINISCENCE
宇宙超级无敌霹雳美少女畅畅:很怀念中学时候订的英文杂志,那就是我接受外国文化的几乎全部窗口。
每期最前面会有三首时下热门英文歌,磁带在早上吃早餐的时候一遍遍播放,而这些歌也成为我印象最深刻至今都能哼唱出来的歌曲,青少年时代的耳朵对音乐的接受度最高是真的。
渣渣郡:报刊亭的老板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需求,凭借经验和观察就能完成大数据分析,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筛选与分发。
同时你不能否认,很多同学都曾沉浸于杂志的“荼毒”:如果你在学校的楼道里面看见那种神神叨叨在走路,要么闭着眼睛,要么倒着走的,如果他没有精神疾病的话,80%的可能就是他在做小杂志上面提供的:“今天请你往西闭着眼睛倒着走步,你会遇到你的白马王子。”总之,迟钝如我,也无法忘记杂志文学的独特魅力,能遥想起当年一个班传阅一本掉页的杂志的团结景象,与全班难得一见的知识文化氛围。
03
时过境迁
THEFALLOFTHETIMES
NEWSSTAND
Z_equilibrium_w:以前学校门口、医院门口......几乎到处都是书报亭。
戴着老花镜的爷爷拿一根长杆,问你要哪本杂志就夹给你。各种报纸排一列,看中哪份就从柜子里拿一份新的出来。小时候特别特别羡慕报刊亭的爷爷,因为他可以有这么多杂志看。
还有高中时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向校外的书店买《看天下》,以调剂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
子夫厚朴:好怀念那个读《新周报》、《青年文摘》还有《意林》的时候啊。
有段时间觉得杂志终究会被电子产品所淘汰,现在看来这个载体别有意义。纸质杂志上面会留下时间的痕迹,就像我拿出初中买的散文诗一样,见字如面,会想到曾经的快乐生活。
同样,当时很喜欢看的《西口文艺》这本杂志也是看了让人回忆当初的乡村生活,能够看到更远的过去。
sonicrider:上海已经取缔了全市的报刊亭,各地的报刊亭也越来越少了。下几代人以后都不会知道还有这么个东西,也不知道天天去问:某某某杂志来了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Reno:“杂志”在我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艺术般的平面设计、文学功力与知识的底蕴、妙趣横生的内容策划......杂志在一段时间内是我的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和食粮。并且对于“杂志人”“纸媒编辑”,我也是很敬重的。诚然,如今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信息迭代非常快,甚至在BBC、纽约时报这样的总部,也有专门的“信息勘误提示板”以更正因报道过于快速而产生的错误代价,但依旧不乏一些人能够有毅力在自媒体大潮中,坚守内容的出品与负责。任何时代,不为所动,坚守自道是纸媒人的可贵之处,哪怕现在那些媒体人转型去从事新媒体,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自我约束是不会变的。另一方面,杂志靠的是发行和售卖,没人买自然无法生存,许多杂志开始替品牌干活,接软文、做活动,内容完全到了放弃的地步。
其实,国外纸媒转电子媒体已经很成熟了,国内的“付费”市场还有一段路,财新、华FT中文网、华尔街等付费内容是个不错的开端。
END
编辑:森果
美编:森果
审核:刘娟
图片来自微博博主十一耶、顾昔予、杨葵、
跟着小漫玩成都、不是繁繁、微妍不耸听、
地面指挥呼叫TOM船长、MDay、
诺卡布奇、bookthing、s-s
摄影师老姜、风来、mindy、ASeolus
音乐来自李荣浩老街
扬大青年杂志社新媒体运营中心出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