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的朋友告诉我“大部分的鸟都是不睡鸟窝的,而它们躲雨的方式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我们的印象中,家就是所有动物栖息的地方,像人类下班了之后,都得回家吃饭、休息、睡觉而这些对于动物来说,我们人类口中所谓的“家”也就是他们的窝了。
按照这个情况来看,我们都认为“家”对于动物来说都是睡觉,休息,哺育后代的地方,理所当然的我们认为对于鸟类来说也是一样,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接下来说的话,很有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有一位动物学的朋友告诉我“绝大部分的鸟都是不睡鸟窝的,而它们躲雨的方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里?错了,绝大部分的鸟都不睡鸟窝!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绝大部分的鸟类休息的时候,都不会睡在鸟窝,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鸟类更不会筑巢,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一个鸟不应该有属于它休息和居住的地方吗?那为什么一些鸟类又筑巢了?在这里,请试想一下放在人类社会里,当一个单身男士或者是单身女士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没有买房的需要,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等需要结婚了,才考虑买新房没错吧?又或者是早在还没有结婚之前就已经买了房,等到结婚的时候就搬进去住。
从这里看来,人类也是先结婚,然后再买房,有先后的顺序之分。没错了,对于鸟类来说也是一样,它们也是先结婚,就是先向雌鸟求偶,然后成功了,然后后面才开始筑巢的行为,不过他们筑巢的这个行为并不是说为了能够跟雌鸟相亲相爱,而是为了繁衍后代。一旦求偶成功之后,它们就马上进入了紧张的筑巢阶段。
筑巢的时候,根据鸟类的不同,筑巢的行为也各不相同,有一些鸟类是和雌鸟,齐心合力一起寻找材料,再共同筑巢,比如啄木鸟,家燕、麻雀等等,或者有一些是分工比较明确,比如雄鸟去外面取回材料,雌鸟负责筑巢;或者是有一些仅仅是由雄鸟又或者是雌鸟,单独做巢,相当于一方在出力,而另外一方不出力,做了个甩手掌柜等等。
而筑巢可选用的材料有植物纤维、树叶、树枝、泥土、杂草或者一些羽毛等等,这样做出来的巢穴才可以使得鸟卵不会散滚,同时还能够让鸟卵均匀地受到母鸟体温的孵化,更具有一定减缓热量散失的的保温作用。
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对于绝大部分的鸟来说,鸟巢并不是他们的家,而是它们在春季里一个临时筑建起来可以供它们产卵和育雏的地方,而大部分的鸟类,大多数晚上都是飞到树林或者是一些灌木丛中都在树上睡觉。
既然鸟窝避不了雨,那么鸟究竟是怎么避雨的?
鸟窝都是由树枝、羽毛或者是杂草造成的,即便鸟想要在里面躲雨,由这些材料建筑而成的鸟窝,根本就不堪一击,那么鸟究竟是怎么避雨的呢?
鸟儿也怕冷,等它的体温低到38.5度的时候,鸟儿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下雨了,冰冷的雨水淋在鸟儿的身上,也会带走它的体温,那么鸟究竟是怎么躲雨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上几乎有成千上万的网友都在问,对这个问题都感觉到非常的好奇,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只是绝大部分人想象不到,往复杂的方向想罢了。
高大的树木旁、灌木丛旁
其实40%至50%的鸟都是候鸟,本身的飞行时间就很长,每年都要飞个几千公里,所以有部分的鸟进化出了能够感受气压的细微变化,能够听到次声波,并且预测暴风雨将至,所以它们会提前启程,也有些时候会调整自己的航线,当然了,如果搭上了顺风,不就等于坐上了火箭,用咻一下的速度就到了目的,不知道有多开心呢。
曾经有鸟类专家在鸟类安装了定位器和卫星,以此来观察鸟类的情况,它们就发现了一种名为北方的北方塘鹅,在年的时候,想要从某地飞往美国的新泽西,但是中途却遇上了飓风,这些塘鹅,马上就改变了注意,迅速掉头,回到栖息地,等风头过去了之后再启程。
那没有次声波,预测不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那部分的鸟怎么办呢?很简单呀,那就尽可能地躲在高大的树木旁、灌木丛旁。只能够尽量地去躲,当雨下下来的时候,低落在树上,树叶能够遮挡一部分的雨,即便最后还是有雨滴落在身上,也只是少部分,它们又不像人类那样有雨伞,所以这些雨实在是难以避免。
岩石下或者一些建筑物
有些鸟类也会躲在岩石下或者是一些人类的建筑物旁,曾经就有人拍到下大雨的时候,有鸟为躲雨都跑到自己的窗户外面了,当然了还是避免不了落得个被淋成“落汤鸟”的下场。
直面而上
躲雨躲不过的鸟儿怎么办呢?那就直面而上呗,鸟儿说“不敢于直面风雨的鸟,都不是好鸟!”所以有部分鸟就是直面而上,勇敢地直面风雨,接受风雨的洗礼!
不过这类的鸟类有2大绝招“一靠甩水,二靠抹油穿雨衣”。
甩水
鸟类的羽毛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正羽、绒羽和半绒羽三个部分,正羽是第一眼看上的羽毛,而绒羽则是紧贴在皮肤上的一层细小的绒毛,半绒羽则是在绒羽与正羽之间一层羽毛。
等到雨水落下来打在鸟儿身上的时候,雨水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正羽,如果鸟拍打翅膀了之后,正羽上面的水还是来不及滑落,那么雨水就进入了绒羽,最后是半绒羽,这些羽毛有着很强的防水性。
抹油穿雨衣
我们不是很经常能够见到鸟类会喙自己屁股的位置吗?其实鸟儿之所以喜欢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它们在喙一种叫“尾脂腺”的东西,这种东西为一种分支的大型泡状腺,位于尾基背部的皮下,分为左右,分泌物贮于腺腔内,各腺乳头上的裂口开口于体外。在尾脂腺开口的四周,有很多小小簇绒羽,所以鸟类就喙尾脂腺的分泌物用来涂抹在羽毛上以及角质鳞片外面,它能够有起到让羽毛光润、防水的作用。有些鸟类的尾脂腺,均匀地涂抹在全身的时候,经过太阳一晒,还可以转变为维生素D,再次梳理了之后还可以再次循环使用,吸收它。
所以给自己涂抹上尾脂腺的鸟类,等于给自己穿了一件雨衣。
当雨滴落下来的时候,它会甩水,尽可能地把水给甩出去,之后再给自己抹油,相当于穿上了一件防水的雨衣,这样一来就不怕雨了。
鸟儿被淋到,怎么保暖?
鸟儿也怕冷,但是鸟身上的那层羽毛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鸟儿身上的羽绒的绒朵呈朵状结构,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静止空气,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系数很低,从而形成了阻碍冷热空气流动的天然屏障。
鸟身上绝大部分都被羽毛所覆盖着,这层羽毛能够起着很好的保暖效果,即便是没有被羽毛覆盖的鸟脚,鸟儿也进化出了终极奥秘“逆热流交换”
什么意思呢?在这个给大家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是从心脏泵出的,经过各级动脉的分支,最后到了毛细血管,在这里进行一系列物质和气体的交换,组织之后产生二氧化碳再排到毛细血管、等到动脉血中的氧等物质被组织吸收之后,之后再变为静脉血,之后这些静默血再从毛细血管经过交汇了之后,再流回心脏。
为了更好地说明“逆流热交换”这个原理,举个例子。
像人类都是四肢的温度比较低,而核心部位比如心脏、肝脏、肾部这些部位的温度比较高,所以温度较高的动脉血从心脏之后流到脚部。不过由于脚部的温度比外界的温度高,所以在转换过程中会丧失大量的热量,转化为温度较低的静脉血,再流回躯干,这样又会再次消耗大量的热量回温,就容易感觉到冷。
而鸟类呢,生存环境不比人类,环境要恶劣得多,为了节省热量,它就进化出了不允许局部体温接近外界低温的功能。
鸟类腿脚中的静脉和动脉距离很近,缠绕多,于是在动脉血从核心部位流向腿部的之前,先与腿部的静脉血进行互换,降低动脉血在进入脚部的温度,减少温差,一路降温,让腿部的温度仅略高于外界低温,所以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交换的时候,而丧失大量的热量,避免损失,也不会被冻伤了,正是因为这样,它就形成了一个“逆流热交换”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