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鸟都是在哪避雨其中,喜鹊会开启节能模式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没有大树和屋檐时,下雨天里的鸟儿往哪躲?关于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是:下雨的时候,鸟儿们爱躲哪儿躲哪儿,不躲也是常有的,这是真实的情况。

细讲来说,鸟类跟哺乳动物的感受不大一样,因为它们长的是羽毛,而大部分哺乳动物长的就是“毛”,不管多厚,下雨的时候多半会被淋透,那种感觉很不舒服。而人类几乎没毛,被雨淋了,那是分分钟不舒服,所以我们躲雨的需求比大多数动物都迫切。但细说来,鸟类对于下雨的反应是因“鸟”而定的,当然也要看雨情而定,也就是说看品种,看雨有多大,下多久。

水鸟(鹈鹕)

对于本来就亲水的水鸟来说,下雨完全不是问题,躲都不会躲,当然狂风大雨还是要躲一下的,谁会在惊涛骇浪里面出海呢?出现这种情况跟它们羽毛上丰富的疏水油脂有关,这让它们的羽毛具有更好的防水特性。但是水鸟必须在干燥的情况下给自己的羽毛涂油。即便是大雨也不会影响水鸟的日常生活,它们甚至可以在雨中繁衍后代。而且往往下雨还是它们捕猎某些慌乱的小动物的好时机。

以水鸟中的鹈鹕为例,它们根本不躲雨,而是趁机捕捉被雨水惊起的昆虫。像这样的大部分水鸟是喜欢雨的,尤其是鹈鹕,它们就非常喜欢下雨天,只要下雨它们就会把嘴巴张得大大的,让雨滴掉进嘴里。

猛禽(食肉鸟类,如鹰)

猛禽也不喜欢雨水,而且它们更容易被淋湿。大部分的猛禽也是不太躲雨的,这大概和它们勇猛的天性有关,或许他们面对暴风雨在想,我是勇士我怕谁,躲避?那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多数的猛禽在下雨天也一样站在没有遮蔽的地方,也会照常飞来飞去。

在雷雨天,它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脂肪储备来保持体温。暴风雨过后,往往会看到鹰张开翅膀在天空翱翔,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下雨时消耗了更多的热量,而且无法捕猎,饥饿驱使着它们在雨停之后尽快找到食物。而另一方面则是它们会利用雨后的“乱局”来捡点便宜。当然大多数猛禽体型都比较大,保持体温以及能量储备的情况都要好一些。

与之对应的,大多数的小鸟还是怕雨、躲雨的,尤其是小型鸟更要尽量避雨。雨很大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鸟躲在靠近树干的叶子下面或在岩缝中躲雨,比如说麻雀,一下雨就钻到瓦缝里。而燕子就飞到自己屋檐下或者房顶下的窝里。还有很多鸟类生活在都市里,他们就会躲在建筑物里,可以挡风遮雨的地方。

说到这里,这里要特别点名一种鸟,雨燕。听到雨燕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和我一样,会觉得它是不怕雨的鸟类吧,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雨燕却是特别害怕下雨的。因为它们是飞翔能力很强却不善于行走的鸟类,几乎24小时都在飞。如果下大雨的时间太长,就有可能因为湿透而掉落在地面。

鸣禽类(喜鹊)

下雨时,大多数鸣禽都会像在夜间休息时一样,静静地停在树枝上等待雨停,并打开“节能模式”,以尽可能保留热量和能量,直到雨停。但是,如果雨下个不停,它们就不得不在雨中觅食了。雀科和其他食肉类鸟类往往可以用植物种子充饥,甚至可以在地面上雨水冲刷造成的堆积物当中寻找食物(下雨对于很多小生物来说也是一场灭顶之灾)。

食虫鸟类(啄木鸟)

食虫鸟类肯定是最受罪的,它们善于捕猎的身体相当精干,没有多余的脂肪,因此没有太多的卡路里储备。下雨的时候它们必须得躲雨。如果长期大雨,情况就更为窘迫。而它们的猎物——昆虫则会变得不那么活跃,更难捕捉。大风大雨之后,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动物很可能从植物上被雨水冲刷下来,以至于这些曾经身手迅捷的捕虫大师们,最后不得不变得跟植食性亲戚们一样“谦恭温驯”地成群在地面上寻找昆虫的尸体,这是长期大雨之后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

总的来说,雨水对鸟产生了两个问题:体温降低和饥饿。

体温过低

这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大部分鸟类体型都不大,而哺乳动物一般体型也都还好)——鸟类主要利用羽毛腹面下笼络起的微小的空气囊来保持温暖,如果这些空间充满了水而不是空气,那鸟儿就会很快丧失热量而感到冷。谁会喜欢穿湿透了的羽绒服呢?

饥饿

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在热带地区长达一星期的倾盆大雨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是所有鸟儿都能等这么长时间,尤其是没有太多能量储备的小型鸟类。肚子饿的时候,就不得不忍受被打湿的不适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