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用羡慕BBCNHK,我们也有这么牛的 [复制链接]

1#

原创卷卷毛/小霸王看电影杂志收录于话题#“电影FUN映”8个

今年,北京的秋天格外不同。

来到故宫的人不仅是为了拍银杏红墙,也是为了庆祝故宫岁的生日。

不过说真的,票实在太难买了!每次点进去都是“已售罄”。

这个“限定款”特展到底有多火爆呢?

阿看为了抢票,抱着手机守候到零点,用抢红包的手速点完付款,发现3万张票,瞬间一大半都没了!

能成为三万分之一,阿看只能默念一句人品爆发、运气爆棚!

不过,在第一次真正走进故宫前,相信很多人和阿看一样,都通过纪录片感受过紫禁城动人心魄的厚重之美。

《故宫》《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台北故宫》......

这些围绕故宫展开的“一生必看”纪录片,都和我们今天的主角有关——

周兵,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也是以上几部纪录片的核心编导人物。

11月1日,这周末,我们将要做一件很有“反差感”的事儿。

你能想象这位严肃纪录片导演,看日本脱力系喜剧时的场景吗?

来,我们给你这个机会来想象和见证。

[啄木鸟和雨]是个什么片子?著名导演冲田修一的代表作。

全程懵懵怂怂导演小栗旬VS天然呆伐木工大叔役所广司,全片那可是充斥了“无聊”的冷幽默。

周兵又是位怎样的导演?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爱之深切的佛教徒。

拍了30年纪录片,拍《故宫》、拍《敦煌》、拍中医(《千年国医》),整个将自己奉献到了故纸堆中。

让周兵直播观看[啄木鸟和雨]?有意思吧!

阿看已经开始想象那个场景了......

01

我们先来说说《故宫》。

如果你是纪录片爱好者,就知道,《故宫》绝对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不能绕过的一页。

年,《故宫》在中央一套播出,和当时的一部热播剧《京华烟云》同时段打擂台。

谁能想到呢?《故宫》在收视上却大获全胜。

《故宫》哪来的这么大吸引力?

距离纪录片首播已经过去了15年,阿看今天打开《故宫》,仍然为它的高品质所折服,为它的生动有趣而沉浸。

《故宫》在豆瓣上获得了9.1的高评分

是的,不能自拔。

打开第一集,便沉在了历史里,阿看于是一集不落的一口气追完了12集。

从故宫的落成、几多宫殿建筑变迁到馆藏珍贵文物,从历史人物命运到不为人知的宫廷生活。

《故宫》看完,阿看觉得,真的与历史交错而过。太具震撼力了!

这样不被时间消磨的感染力,我想,还是源自《故宫》从一开始就确立的“电影标准”。

何为“电影标准”?最首要的,就是要拥有非凡的视听效果!

为了拍出强烈而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故宫》请来的摄影师都是最好的!

本片的摄影指导:张艺谋“御用”、当时刚刚凭借[十面埋伏]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赵小丁;

被同行称为“日本再现第一人”、“再现鬼才”的日本摄影师赤平勉;

担任过《雷雨》、《胡雪岩》等剧作的制片人、曾获得过很多奖项的胡琤。

全是大咖

更让人惊讶的是,那可是05年,《故宫》中竟然出现了大量还原明朝紫禁城的3D动画。

事实上,为了最好的视听效果,周兵的团队运用到了各种拍摄手法:

访谈、纪实内容、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静物定点摄影、3D动画、史料影像、延时摄影甚至真实再现。

从色彩、影调,到光线、镜头的运动轨迹等画面的各个元素,周兵都要求最精心的设计和打磨。

用他拍摄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来说就是:“平庸而常见的画面效果对我们就意味着失败”。

为此,动画制作请的是好莱坞的专业技术人员;

音乐创作则请到了曾获过奥斯卡最佳音乐奖(影片[末代皇帝]作曲)、长期在国外定居的苏聪。

难怪《故宫》播出之后,很多人都发出了感叹:

这和人以往看过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啊!

形式上,追求电影感;内容上,《故宫》也不像以往此类题材,往往搞得都是大概念,解说词净是一些大话和说教。

《故宫》的学术顾问和策划请的是来自剑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而很多解说词都是周兵自己一点一点磨着写出来的。

比如为写第一集,团队前后查阅了多万字的历史资料,不满意别人的撰稿,周兵就自己来。

从两万多字缩减到一万两千字,最终节目播出时只剩下6千多字。

剩下的字数里,不是大而空的东西,反而保留了很多细节描写,很多有趣味的故事。

就像周兵所说:“故宫是有生命的,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情感。”

所以,要做有“人情味”的片子,要做真正能打动人的片子。

《故宫》做到了。

02

日本有茶道、香道,韩国有国民捐款的信托基金用来专门保护古建筑。

而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之微弱,常常让周兵心念不安。

他曾经说过,最初入这行,拍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时,是满怀焦虑与担忧的。

但现在不了,因为立定了传统文化的心,就会觉得能做一点是一点。

很有一种我辈虽力弱、但自负重行的使命感在。

周兵做《故宫》的纪录片,更是前所未有的怀抱了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因为,那也是他多年的艺术理想!

在某个节目采访中,主持人说,“《故宫》就像您送自己的一个礼物”。

周兵摸摸鼻子、笑得腼腆,“《故宫》不是我送的,那是上天赐福给我的。”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故宫》都在周兵最想拍的纪录片名单里排第一。

年,他还发过一个大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纪录片导演。

就像他那时说的:“我一直在看国家地理、BBC和NHK的纪录片,他们拍得那么好,但我们中国人的纪录片又在哪里?”

直到两年之后,《故宫》诞生了。

《故宫》拍摄的两年间,周兵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面对电视,我们试图改变一些什么?面对中华文化,我们是薪火相传的一份子。”

在形式上,要做创新;在内核上,要做传承。

这几乎是周兵从职业生涯开始,就确立下来的一个创作核心。

周兵出生在兰州,大学时考去了北京。

当时怀抱着“一定要做中国最好的导演之一”的梦想,周兵做了第一批“北漂”。

跟纪录片的缘分,可能最早开始于在中央电视台的经历。

年至年,周兵做过央视《东方之子》编导,做过《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

他和时间、白岩松、陈虻这些人都是多年的“战友”兼兄弟,算得上见证了电视人辉煌的崛起。

年,周兵参与制作了纪录片《忘不了》。

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使用“真实再现”拍摄纪录片的导演之一。

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真实再现”(用演员来扮演历史人物),在当时却可谓石破天惊!

虽面临争议,周兵却从来都是形式上的革新者和行动派。

他把“真实再现”一直用到了之后的《故宫》和《敦煌》中。

比如《故宫》第一集中再现了紫禁城建设时,当年人力如何将超大石头运到紫禁城的场景

虽然拍片几十载,周兵却时时都在想着如何创新,如何给观众带来些新东西。

《敦煌》中,他将许巍的一曲《悠远的天空》配上《敦煌》的画面制作成MTV。

在纪录片制作上又做了一次革新。

《台北故宫》中,他找春晓解说,邀请周杰伦和桂纶镁入镜讲述,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