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记者讲好故事广州日报记者代表讲述亲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4655748.html

5日下午,广东新闻界庆祝第十九个记者节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举行。来自省内各地的15名新闻工作者代表,真情讲述了一线采访经历和切身感受,全面展示了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践行“四力”要求,树立新闻舆论工作者良好形象的责任与担当。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陈珉颖作为代表分别登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何瑞琪演讲全文: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

4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掀起一波出国留学潮,人们赴大洋彼岸探索求知。但是人才出去多、回来少,巨大的逆差实在让人痛心。40年后,10个出国留学的人,就有8个回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归国潮正在开启。

我想,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们回来?各地“抢人大战”此起彼伏,这些人才制度创新,能吸引到很牛的海归人才吗?

因此这两年,我有意聚焦海归创业群体,这些敢拼的人,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优秀演讲人、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

周振,是富有梦想的一位归国科学家。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立志要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世界有上百种质谐仪,为石油、化工、医疗、食品等各种领域提供尖端的应用,然而,中国人自行生产的几乎是零。

当周振在德国带领团队研发出别人家的质谱仪器时,他更想回国了,希望靠自己的一小步,帮助祖国走出大步。

回还是不回,不是一个问题,难就难在——回来能不能干成事情。许多海归人才跟我讲,在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一两个学科带头人回来就能干的,科研水平、市场环境、人才聚集程度才是成功的关键。假如什么条件都没有,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来岂不要傻眼?

周振不是没犹豫过,但他管不得那么多。年,他回国了,身上就带了“三件套”,一箱资料、一箱零部件和10万元积蓄。所有人都不看好,结果最担心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了。

周振缺人,最初的研发团队是4个人,谁都不懂质谱仪,自己一点点手把手去教。他还缺生产厂家,质谐仪的零部件需要表面非常光滑,有1/10头发丝细的痕都不行,上游企业怎么样都做不出来,他还得把生产厂家的培训工作都做了。

周振自嘲,自己办的何止是企业,还是“学校+研究院”,兼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环节。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公司形势急转直下,一度账面只剩下两万块钱,走到只剩下4个人,可苦日子望不到头,整整10年,周振还在投入研发第一件产品。他说那时他想哭,他失眠,事情走到了尽头,别人数着羊睡觉,他每天晚上数着梦想活下来。

好在,广州科技风险投资及时给了一笔万元资金。这么多年来,政府给予的支持源源不断,有什么问题就派专人对接。10年过去,双方小心呵护解化梦想,周振终于造出第一台快速监PM2.5来源的质谱仪,在全国多个城市应用,为大气污染防治做出了贡献。

周振心里清楚,质谱仪行业不可能像互联网行业那样有爆炸性增长。如今企业已研发了许多款产品,每一数周期最快都是七年,它注定是一个“慢行业”,但又是一个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打破技术袭断的行业。

他说:“如果我都不去做,还有谁去做呢?”

周振是极为典型的海归创业代表。他们有梦想,他有疑惑,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回国能不能把梦想干成?政府许诺的人才改策能否落地?

周振的故事无疑是最有价值的参考。我写了一篇篇海归的群像,就是想用最真实的案例,解答大家的疑惑。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优秀演讲人、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

10年前,“广州仔”袁玉宇回国创业,这么多年,我和同事接力采访他的创业路,了解他如何从农村走出,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今回来做生物3D打印,一步步走向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袁玉宇说在广州创业,从没为了办事请人吃过一顿饭。政府每项政策都十分透明清晰,这正是改革开放40年在广东取得的成果——造就一个公平开放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今年在全国两会上,袁玉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习总书记面前发言,讲自己的海归故事。总书记对他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现在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向心力、吸引力更大了。本土人才、海归人才要并用并重,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会后第一时间,我采访了玉宇,问他和总书记面对面感受如何。他说自己备受舞,以前很多人对“海归”回国不理解,认为混得不好才回来。现在,不少取得很大成就的人来中国创业,连他当年在美国读书时的老师都跃跃欲试。

今天讲的周振和袁玉宇,如今已经是行业里的翘楚。作为记者,很幸运见证了他们一步步走来。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改革开放到年年底,我国累计超过万人出国留学,超过万人选择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发服。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归国创业为中国起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记者,我的报道也许正在为下一位人才的归国铺路,我愿意继续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

▌陈珉颖演讲全文:用网络直播守护和谐社会

大家有没有看过陈凯歌导演的一部电影《搜索》,女主角叶蓝秋就因为在公交上拒绝给老人让坐,被拍下视频发到网上,迅速引发大规模人肉搜索。叶蓝秋不堪网络暴力,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事后,网友们才知道,当时的她刚刚被确诊淋巴癌晚期,深陷悲伤与恐惧之中。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并不少见,网络舆论的杀伤力绝对超出你我的想象,此时此刻,作为党报记者的我们更不可缺位。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优秀演讲人、广州日报记者陈珉颖。

年11月29日,亚冠决赛是我们的第一次网络直播。看着那些彼此陌生的人因为同一支球队欢呼、拥抱,我突然意识到,网络中所有的撕扯漫骂都源自于陌生和距离,假如能靠近一点,指尖的力度就能变成温暖的触摸。而不加修饰的网络直播,就是能拉近你我的桥梁。

年10月的一天,我看到一条微博:“为什么我们的地铁不能24小时运行?”是啊,铁路、飞机、公交大巴都可以,为什么地铁不行?

于是,10月16日零点我们带着镜头去广州地铁西朗车辆段寻找答案。

我们的镜头跟着车辆维修员爬到车底,看着他躺在轨道里,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拧过来,一辆车估计要拧几百个,而他一个晚上要拧成千上万个螺丝。我们还跟他走过黑乎乎的车厢,查看每一个车门、空调、电视、广播。而为了让列车供电设备得到充分的休整时间,他们所有的工作都只能靠手电筒完成。在我们镜头没有记录的地方,还有无数人在检修轨道、接触网、屏蔽门、电力设备等等。任何一处的不仔细都会让乘坐地铁的人陷入危险。

从傍晚7点半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工作人员们一刻不停才能完成所有的检修保养工作。如果地铁24小时运行,备用车和停车场、人员都要增加好几倍,双线也必须变四线,这个难度非常大。作为全球唯一拥有24小时地铁系统的城市纽约,出行是解决了,但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甚至连最基本的准点和安全问题都无法保证。

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却还有不少人在微博留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评论是:“原来不开是为了安全性和舒适性。”

我在想,在这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有多少人做着一份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为大家的生活保驾护航,却因为缺少了解常被吐槽,甚至被舆论攻击?比如医生。所以,今年3月30日,国际医师节,我把直播镜头放在了医院急诊科,去看看医生的日常。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会优秀演讲人、广州日报记者陈珉颖。

离直播开始只差五分钟了,医生魏红艳才匆匆赶来,她刚刚和同事们在地上跪了一个多小时,抢救了一位心脏骤停的危重病人。当我心怀愧疚表达敬意,魏医生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客气几句,她只是摆了摆手。沉默一阵后,她说,年3月5日17:50,正准备交班的她突然接到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心脏骤停抢救任务,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投入了抢救。突然传来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一个女人跪在地上不断地祈求医生救救自己的孩子。虽然抢救时间远远超出常规,但在场所有的人都无意要停止,为了这个年轻的生命,更为了这位母亲,所有人都期待奇迹的出现。然而命运还是没有眷顾男孩。

时隔多年,魏医生经常超时工作,救过的人不计其数,但她却始终无法释怀,她说她深切感受到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个体时,仍然充满无奈。

这场直播累计观看超过三十万人次,有网友说,她的孩子患白血病,突然恶化送急诊,但所需药品缺货,急诊科发动医生护士连夜全城寻找。有网友说,曾看到医医院走廊睡着。有网友说,医生真的很辛苦,现在还成了高危职业。我知道仅仅一场直播很难改变现有的问题,但至少在国际医生节,我在网络中看到的不再是医患间的撕扯和谩骂,而是理解与温情。

到今天为止,我已参与了过百场直播,记录了无数为守护陌生人而努力的人,看到是彼此陌生的你我共同支撑的国家前进和发展,我们理应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科技的日新月异将我们从报纸推进了全媒体时代。作为党报记者,我们在不断学习新媒体的路上不曾忘记初心。我们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但不曾动摇公平客观的报道原则。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频发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有人说媒体是无冕之王,但我更愿意做一只叼走害虫还森林健康的啄木鸟,化解网络戾气,守护社会和谐。

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吴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韵桦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李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