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向ChatGPT询问美丽的小兴安岭的 [复制链接]

1#

ChatGPT有没有那么神奇?

我看没有。

没有答案的东西,问它,它也回答不了。

最近,听闻一位熟人注册了ChatGPT,之前,我也曾经委托过捷足先登的网友,在网上向ChatGPT请教过问题,但是答案答非所问。这一次,熟人成功地使用了ChatGPT,便把我心中一个积压了许久的问题,再次委托他,向著名的ChatGPT求援。

开始我不放心我的这位熟人是否真的使用了ChatGPT,还问他是如何搞到国外的电话号码得以顺利注册的。

他告诉我:网上买的20分钟虚拟手机号码,5块钱一个。

看样子,他注册的ChatGPT是真的。

我然后让他去问问ChatGPT,《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作者是谁。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著名的课文,但却没有标明作者。

它也是目前的部编本语文教材里8篇没有注明作者的课文之一。

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样,另一篇没有注明作者的课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基本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出现在同一册课文中,但它们都是目前少有的没有作者认领的语文课文。

其实,任何一篇文章,怎么可能没有作者?

这就是目前教材编写中“以其昏昏,岂使人昭昭”的通病。

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刨根问底,去查清一下,这些课文的作者是谁。

当然有人说了,鸡蛋好吃,有必要去研究鸡吗?

其实,研究鸡蛋,肯定要研究创造了这个鸡蛋的鸡本体啊。

就像《美丽的小兴安岭》与《富饶的西沙群岛》两篇小学课文,几代人都在那里学习课文,但是这两篇课文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写作视角与心理秘境,作者究竟是本地人,还是一个外来的游客,不是都应该进行爬梳与了解的吗?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来自于何处,确实值得我们深究,不然我们教材分析的文章凭什么在那里侃侃而谈,向学生进行教学又从哪里进行通透地讲清文章的创作背景?

因此,我们觉得确实有必要寻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真正作者是谁。

目前《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查考这篇课文进入教材的时间,当在年,当时这篇课文首次亮相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6册(试用本)》中,之后这篇课本,随着教材版本的更迭,时而撤离了教科书,时而又再次回归教材。

现行的课本里就在作者栏里注明了:“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6册》”。也就是年版的语文教科书。

也有一些图书,在引用这篇文章时,标出了作者的名字:董玲秋。

比如在张胜辉主编的《少儿经典诗文诵读系列读本:书声琅琅2》(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年版)中,就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作者注明为董玲秋。

而我们用董玲秋这一名字,在图书、报刊、网络上搜索,查不到任何的资料。如果真是这位作者写出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成熟的课文,那么,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可能仅此一件。

因此,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可靠的资料,证明董玲秋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真正作者。

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追寻《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作者。

不可思议的是,这么追寻下去,会发现《美丽的小兴安岭》竟然脱胎于一篇叫《美丽的大兴安岭》的课文,它在结构、语言、句式上,都为《美丽的小兴安岭》提供了一个最初的蓝本。

《美丽的大兴安岭》最早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语文第3册》中,系其中的第37课,该书的出版时间在年。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丽的大兴安岭》的课文内容,然后逐句比较一下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似之处。

《美丽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林区象花园一样美丽。

春天,繁茂的李树开满白色的花,小巧的白翅鸟在树上快乐地歌唱,凶猛的山鹰在天空盘旋,啄木鸟啄木的声音不断从林子里传出来。森林里的小野兽偷偷地跑到洞外来了,它们在宽广的草地上打闹着玩。

山上的积雪被春风吹化,水从大小河里往下奔流,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大森林的主人——林业工人叔叔们在河里用绳子或铁絲把木材捆成木排,一排一排地让它们顺着水往下流。远远看去,那些木排就象一列一列的舰队似的。

夏天,工人叔叔宿舍前面的草地上,盛开着一片不知道名字的花儿,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什么颜色的都有,多么美丽的一个大花坛呀!

这里的天气虽然比较热,但是并不闷人。早晨,工人叔叔们呼吸着森林里的新鲜空气,精神饱满,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劳动。山谷里断续地传出一阵阵汽笛的吼声,火车满载着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木材,

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晚上,风吹过松林,发出一阵阵象海浪呼啸似的声音。工人叔叔们又冒着狂风机警地巡逻在大兴安岭上。

大兴安岭真是富饶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森林里各种各样的野果都成熟了。“都斯”是一种象小葡萄似的鲜果,吃起来甜酸可口,也可以用它来酿酒;“刺梅果”的叶子用开水沏一沏就是很好的茶;榛子长满了山腰,它的果实又香又脆。在这里,木耳、蘑菇到处都有;人参等珍贵的药材也可以采到。

冬天,山岭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这是林业工人叔叔工作最紧张的季节。他们穿上了长筒的毡靴、长毛的皮外衣,戴上了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皮帽子,显得更有精神,更粗壮有力。他们整天在森林里伐树。他们双手一挥,几丈高的大树也要乖乖地倒了下来,声音象放大炮一样响。他们把放倒的树木锯成各种木材——枕木、木板、木柱等等。然后把这些材料装上“雪爬犁”,用高大的马拉着,在雪地上穿梭似地飞跑。

西伯利亚的寒风猛烈地吹过来,森林里大雪纷纷,狂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但是身体健壮的林业工人叔叔,一点儿也不怕,他们在风雪中干得更起劲儿。他们就是这样忘我地劳动,为祖国开发着这片原始的林海。

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富饶的资源,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我们用“大”表示《美丽的大兴安岭》课文,用“小”表示《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

例一:

大:山上的积雪被春风吹化,水从大小河里往下奔流,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小: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哗哗地流着。

例二:

大:木排,一排一排地让它们顺着水往下流。远远看去,那些木排就象一列一列的舰队似的。

小:一个个木排随着流水往前淌,象一支舰队在前进。

例三:

大:夏天,工人叔叔宿舍前面的草地上,盛开着一片不知道名字的花儿,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什么颜色的都有,多么美丽的一个大花坛呀!

小: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象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象个美丽的大花坛。

例四:

大:“都斯”是一种象小葡萄似的鲜果,吃起来甜酸可口,也可以用它来酿酒;“刺梅果”的叶子用开水沏一沏就是很好的茶;榛子长满了山腰,它的果实又香又脆。在这里,木耳、蘑菇到处都有;人参等珍贵的药材也可以采到。

小:这时候,森林献出了许多宝贝,有酸甜可口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鲜嫩的蘑菇、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例五:

大: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小: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美丽的大兴安岭》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生物、语词,均以变形的方式,出现在《美丽的大兴安岭》中,可以看出,《美丽的大兴安岭》的框架与内质,决定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架构。

当然,《美丽的小兴安岭》也增加了一部分在《美丽的大兴安岭》中未曾提及的如小鹿、黑熊、松鼠等生物的四季生存轨迹,但是这些内容,都是插入到《美丽的大兴安岭》提供的基础架构中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创作,是从《美丽的大兴安岭》脱胎而来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问《美丽的大兴安岭》的作者是谁?

这里又遇到了障碍。

这时候,ChatGPT神奇的问世,或许能够给予我们答案。

出于这样的动机,我们不妨问一问近乎被神化了的ChatGPT。

我的熟人很快给了我的答案,ChatGPT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作者是陈杏莲。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用陈杏莲去搜索一下,没有找到任何陈杏莲创作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证据,不知道ChatGPT是如何信口开河,胡乱指证的。

这样看来,ChatGPT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网上没有答案,它也不会从汗牛充栋的资料里破解真正的写作者的迷津。

其实,根据我们目前的寻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作者已经呼之欲出了。

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材里,会给予《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真正作者以一个正名的身份。

这也算是小学教材值得一记的一件大事。

但这个迷津的破解,显然不是ChatGPT的机器人脑袋能够施舍给我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