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众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动物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提高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增加对自己身边动物邻居的了解,学习与它们和平相处,减少对动物的打扰。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野生动物似乎变得危险了起来。它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当你把步调慢下来,就会发现,原来野生动物就在我们身边。去年央视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北京的动物。建外SOHO草坪里的刺猬会在夜晚出来觅食,猛禽红隼把窝搭在了高层居民楼的空调外机上,成群的乌鸦在郊外的垃圾场大快朵颐……野生动物在这座特大城市里生活、繁衍,悄悄地做着人类的“邻居”。专家指出,对动物邻居,人类无需害怕,但也不要过度亲近,应该保持安全距离,尽量营造一个人和动物可以和谐共存的空间。住在我们身边的动物邻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正带领志愿者团队,在上海开展“公民科学家”项目的探索。他们在调查动物,调查城市里的动物。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王放说,在疫情出现之前,他们就已开始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机记录到了貉和刺猬。其实,黄鼬、狗獾也是上海常见的哺乳动物。根据资料,野生鸟类是上海野生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其中又以迁徙性候鸟为主,鸻鹬类和雁鸭类是代表类群。天地自然保护团队队长尹山川曾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北京地方大,自然元素丰富,处在鸟类南北迁徙的要道上,城中还有多年长成的高大树木,鸟类特别是大型鸟类多,猛禽多,喜鹊、乌鸦更是“多得不得了”。“玉渊潭、圆明园这些地方,都能看到很多鸟。戴胜、白鹭、啄木鸟,我都见过。”黄鼬(黄鼠狼)、鼹类、鼩鼱和刺猬,也是北京的常见动物居民。名单还能列很长。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介绍,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城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以鸟类居多,如雨燕、金腰燕、家燕、红隼、长耳鸮、乌鸦、灰喜鹊、喜鹊、麻雀、珠颈斑鸠、啄木鸟、戴胜、灰椋鸟、八哥、绿头鸭等;兽类有花栗鼠、黄鼠狼、刺猬、貉、蝙蝠、老鼠等;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是一些蛙类、蛇类、壁虎和蜥蜴等。“这些野生动物多出现在城市里的公园、绿地、湖泊、河流等相对自然的环境里,但雨燕、金腰燕、红隼、斑鸠等鸟类,有时也会选择在高大建筑物上筑巢。”孙全辉说,相对于自然环境,能够定居城市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有限。动物进城更多的是被动适应是的,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城市不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但当人类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它们就只能被迫进城。尹山川表示,一些动物选择住在城市,主要也是因为有食物。有吃的,能住下,又没什么人伤害自己,动物就可能待下来。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里,都不乏野生动物的身影。孙全辉说,这些动物,要么逐人而居,如老鼠、喜鹊、乌鸦、麻雀等;要么逐渐适应了城市环境,进化出一套与生活在野外的同类完全不同的生存策略,如蝙蝠、狐狸、刺猬、貉和猴子等。王放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貉在城市中有变身的超能力:钻到水里,它是游泳健将;若栖息地旁有丘陵灌丛,貉就展现出了掘土、跳跃和捕猎青蛙的技巧;而到了奉贤和南汇,它们会迅速学习校园和社区设计,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但是,野生动物的习性改变需要时间。“大部分动物难以适应城市的人工环境。”孙全辉说。啄木鸟需要大树凿洞筑巢,如果没有高大的树木,它们只能选择人工建筑;雨燕喜欢在古建筑屋檐下筑巢繁殖,但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不少古建筑都增设了防护网。其实,城市野生动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以及个体行为上的变化,都可以作为评价当地环境质量的依据。“在城市中栖息的野生动物有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它们必须要面对人为干扰、环境污染、噪音、交通事故等可能影响其生存的众多挑战。”孙全辉坦言。这些生灵需要更多智慧,才能找到和城市的相处之道。而那些无法适应城市环境的,可能就此在当地消失。在城市里为它们留下一席之地不过,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现代城市管理者也在考虑让城市对野生动物更加友好。孙全辉介绍,以北京为例,通过植树造林、绿地恢复、增加生态涵养带和郊野公园等方式,北京城区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有所恢复。“我们要善待城市里的野生动物,说白了,我们其实侵占了这些动物的栖息地。”尹山川强调。但正如王放所说,新冠肺炎带来了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巨大疑惑——能否共存?如何共存?“在我们国家的城市中,这些问题从未显得如今天一般急迫。”“因为疫情,有些人确实会对野生动物产生误解。”尹山川去过全国很多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他直言,剥杀食用动物,才是可能感染病毒的关键。“不要求人类多么崇高仁爱,只要不去打扰、伤害和捕杀动物,人就完全能和动物和平共处。”由于气候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城区范围不断扩展,孙全辉预计,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会进入城市栖息,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更多意外伤害,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动物开展救助,分析原因,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对城市野生动物开展常规检测和定期普查,了解野生动物的动态和种群波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孙全辉建议。一些国际都市也已经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上开展了探索,在城市规划和改造时,尽量顾及野生动物的生存需求,为它们留下一席之地。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喜欢野生动物,也不要与它们亲密接触。孙全辉提醒,不要随意捕捉和饲喂野生动物,也不要随意丢弃宠物。有研究显示,家猫和流浪猫是野生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喜爱不能错爱,不要把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这会给它们带来痛苦,也会威胁野外种群的生存,还可能加剧人畜共患病传播、生态入侵等风险。对公众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动物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提高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增加对自己身边动物邻居的了解,学习与它们和平相处,减少对动物的打扰。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城市里也有自然,城市里,同样能看到活的、真的、未被豢养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你会发觉,动物很大,城市很小。人类和动物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相处,平等地去交流。”(记者张盖伦)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