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草堂读诗故事胡续冬终身卧底 [复制链接]

1#

终身卧底不止我一个人怀疑你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神秘生物你的左耳里有一把外太空的小提琴能够在嘈杂的地铁里演奏出一团安静的星云你的视网膜上有奇怪的科技总能在大街上发现一两张穿过大气层陨落下来的小广告甚至连你身上那些沉睡的脂肪都美得极其可疑它们是你藏在皮肤下的翅膀我总担心有一天你会挥动着缀满薯片的大翅膀飞回外星留下我孤独地破译你写在一滴雨、一片雪里的宇宙日记好在今天早上你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我偷偷地拉开了后脑勺的诗歌天线截获了一段你那个星球的电波一个很有爱的异次元声音正向我们家阳台五米远处一颗老槐树上的啄木鸟下达指令:让她在他身边作终身卧底千万不要试图把她唤醒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大家听到的是胡续冬的诗作《终身卧底》。胡续冬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他长期从事诗歌写作,被视为70年代出生诗人的代表性人物,曾经获得国内多个诗歌奖项。他还长期为《东方早报》《新京报》《书城》等撰写专栏文章。著有诗集《风之乳》《旅行/诗》,散文集《浮生胡言》《去他的巴西》等。年8月22日,胡续冬因突发疾病,在北京去世,他的生命,定格在了47岁。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胡续冬的故事。

胡续冬出生于重庆合川,17岁的时候他随家人迁居到了湖北十堰。那时他的名字还是胡旭东,“旭日”的“旭”,“东方”的“东”。后来,他说自己喜欢冬天,希望冬天永远延续下去,所以改名续冬,“继续”的“续”,“冬天”的“冬”。而朋友们,学生们,更喜欢叫他“胡子”。这外号听来给人一种粗犷又憨厚的印象,与他的外貌却是不甚相符。胡续冬很瘦,眼睛很大,而且他总是将下巴刮得干干净净。

胡续冬身上总有一股对立的矛盾。一正一反,两种极端,彼此对冲,交互角力,在躯体内胡闹。在这股深处的作用力下,他也到世界上胡闹。这种胡闹从他年少时开始。在十堰这座小城里,因为口拙、木讷、不善沟通交际,胡续冬一路胡闹着度过青春期,释放不断膨胀的生命力。到了北大,胡续冬留着长发,扎着小辫。在楼道里乱窜,在草坪上唱歌。也是在北大,胡续冬开始正式接触诗歌,他大量阅读海子、骆一禾、臧棣、西川等人的诗作,还和冷霜等人参与了“五四文学社”。文艺对上生猛,撞出了新的生命轨道,一切开始改变。他开始提笔写诗,而后声名斐然。

写诗之余,胡续冬也开始创业。博士期间,他参与创建了“北大在线新青年网站”。那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新青年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文化类网站,定位类似于如今的豆瓣。网站有文学、电影、音乐、学术、生活几个板块,最厉害的“电影夜航船”板块,一度发展到当天刚出一个新片,当晚就能发出一篇影评,这里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影迷聚集地之一。后来新青年网站因为烧光了钱,又融不到资,3年后,负责各版块的文艺青年们一个一个离去,最后是胡续冬,他已经博士毕业留任北大,年他又突然就被学校派去巴西当客座教授,这一走就是一年半。在巴西利亚,面对讲葡萄牙语的巴西学生,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国人,用英语教授他们中文,老师和学生常常处于互相难以理解的境地。而胡续冬后来的收获是,他学会了葡萄牙语。

年从巴西回来之后,31岁的胡续冬结了婚,继续在北大教书。他是最不像北大老师的北大老师,他穿得像个摇滚青年,背个塞万提斯学院的破布包,叼着烟在路上乱晃,有时讲起课来干脆坐到了讲台的台面上。但北大哲学教授吴飞觉得,尽管终生只是一名副教授,胡续冬却最完整地保持了九十年代的北大本色,“不像很多人那样,关心发表,关心职称,关心收入,关心房子。他心中想的,总是学生,是诗歌,是纯粹的北大生活。”

中年以后,胡续冬的生活像一条平静而完满的河。他每天雷打不动地送女儿去上学。傍晚女儿放学后,胡续冬又骑着自行车捎上女儿,从北大东北边的外语学院出发,一路经过中文系、历史系,沿路给每一只流浪猫喂猫粮。女儿负责喂猫,他负责给女儿和流浪猫拍照记录,朋友圈里每天塞满九宫格照片。在胡续冬的朋友圈吸猫,成了胡续冬许多学生的习惯。胡续冬还热爱做饭,经常和同样热爱做饭的妻子比拼厨艺,请学生到家吃饭——他的很多学生会说,“我是被胡子老师喂养长大的。”,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和食物相关的随笔集。

人们都不曾预想,曾经那样恣意张扬的胡续冬,会过这样一种岁月静好、柴米油盐的人生。他平缓,自足其乐。但内里的他依然是那个遥远的北大青年,在一生中,追寻诗意,追寻更自由的生活态度,对朋友仗义,对诗歌忠诚,他内心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九十年代。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胡续冬的诗作《终身卧底》以及诗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