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园遛娃变身ldquo丛林rdqu [复制链接]

1#

作者:二猪

本文首发于果壳童学馆(guokr_kid),经授权转载。

很多城市都会有环境比较好的公园,相信很多朋友都去过。很多人都是在茶余饭后选择和家人一起在公园遛弯儿、跑步或者领着娃来玩耍,有没有可能把普通的逛公园“升级”成更有趣有料的散步呢?

今天就想结合我多年带娃玩各种公园的经验给大家分享。

虽然我文中介绍的是北京的公园,各地的物种会有差异,但基本的观察逻辑和游玩逻辑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去自己家门口的公园,按照这些指示去寻找和探索。

1

带孩子一起观察鸟

在北京的公园里,绿油油的草坪上常能看到的鸟类有喜鹊、戴胜和乌鸫。

喜鹊是中国分布最广、最常见并且知名度最高的鸟类,无论童叟皆知其名。它常迈着方步,在草丛中巡视;戴胜头戴着华丽的“头冠”,还有长长的嘴,很多人将其误认为啄木鸟,我们常能看到它在草地上捉蚯蚓和其他小昆虫。

戴胜

乌鸫是个音乐家,能学其他鸟类鸣叫,还善于模仿听到的其他声音,比如汽车、口哨声等,从而落了个“百舌鸟”的浑称,雄性的乌鸫身披一身黑亮的外衣,只有眼圈和喙是亮黄色的。

很多人会将其误认为乌鸦,而乌鸫名字中的鸫字也与鸦字有些相似,所以有些语文老师也将乌鸫误认为乌鸦,但是爸爸妈妈可以提前做一些功课,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搞错哦。

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我们常能看到一群群“大鸟”飞往芦苇荡和树林中,这些大多是飞往树林中过夜的苍鹭。

苍鹭俗名“长脖老等”,主要吃小鱼,也吃昆虫、蜘蛛、青蛙、蚯蚓等小动物,它常站在水边一动不动,等着有鱼游过来,一旦进入又尖又长的鸟喙的“射程”之内,苍鹭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鱼儿捉住吃掉。

2

带孩子观察水生动物

在池塘的水边,能看到不少的小鱼,在水草密集的地方,可以找个小树枝,轻轻拨开水草,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寻找水里的小鱼。这里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不要太靠水,不要走入湖边沼泽地。

我们在北京的公园里常能看到一种原生小鱼,就是圆尾斗鱼。

这是在北方一种比较常见的小鱼。因其长期生活浑浊或者溶氧量较低的水域中,它演化出名为“鳃上器”的这一器官——这是由第一腮弓的上鳃骨及舌颌骨等器官增大面积而形成的粘膜组织,在其上有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状如迷宫,故而也被称为“迷腮”。

圆尾斗鱼通过迷腮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圆尾斗鱼在每年繁殖期雄鱼的体色会非常艳丽,并且会守护自己的领地,如果有其他雄鱼入侵会毫不留情的迎击,斗鱼之名也因此而来。

在繁殖期,圆尾斗鱼雄鱼会在水面上吐出一堆堆的泡沫,而雌鱼将卵产于这个泡沫筑成的巢中,雄鱼会在巢附近守护卵,照顾鱼卵孵化。

3

带孩子一起观察虫子

在水草从里,除了见到小鱼,还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怪物”——孩子往往会对形态奇异的这些怪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父母能提前了解一些怪物的知识,就能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比较常见的一种怪物虫子,就是蜻蜓的稚虫-水虿。

父母们可能在自己小的时候见到过它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顺便讲讲自己童年时候经历的趣事。

在奥森的水草从里,最常见的就是碧伟蜓的稚虫。

碧伟蜓是北京市区常见的蜻蜓中最大最好看的一种,成虫身体呈绿色,雄性尾部有亮蓝色色斑,在北京土语中被称为“老杆儿”,而雌性则被称为“老籽儿”。碧伟蜓会将卵产在池塘中,卵孵化以后的稚虫被称为水虿(chai),水虿有能够弹射出来的大颚,有了这个利器,它就趴在水草上,将路过的小鱼小虾等水生小动物一下子抓住,送到嘴边吃掉。

每年5月中旬开始,成熟的水虿就开始准备最后一次蜕皮,结束在水下的蛰伏,要飞向天空。它们会选择晴朗无风的夜晚,顺着芦苇杆向上爬出水面,在凌晨时分水虿将身体从旧的外衣中缓缓的抽出,待翅膀完全伸展开,它就开始了新生。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树林里,“季鸟猴儿”也叫“知了猴儿”,就是蝉的若虫,从土中爬出,爬到树干上准备着褪去旧的外衣,迎来一生中最绚丽的篇章。

在北京土语里,蝉被称为“季鸟儿”,北京市区常见的四种蝉在奥森的树林中都能见到:

最早出来的是蟪蛄,这是一种小个儿的蝉,身体是灰褐色,翅膀上还带着花纹,看着土不拉几的。5月中旬就能见到蟪蛄羽化,但到天一热它们就会踪影不见。

蟪蛄蜕皮

另一种常见蝉是蒙古寒蝉,身体是绿色的,叫声听起来像:“伏天~伏天~”,故而在北京土语里就叫他伏天。

最大的一种蝉是黑蚱蝉,北京土语里叫它们“麻季鸟儿”,它们也是市区最常见的一种蝉,叫声特别大,经常趴在大家窗外的树枝上叫唤,吵得人们睡不着觉。

还有一种俗名叫“英呜哇”的蝉,个头儿也不大,身上有白色的条纹,蜕皮的时候晶莹剔透,特别的好看。

如果是天黑后逛公园,建议大家和孩子一起带上手电筒,寻起找季鸟猴儿,也可以听听现在鸣叫的是哪种蝉,妈妈和宝宝一起比一比谁辨的更准——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亲子活动。

4

一起偶遇小兽

很多公园因为面积较大,自然保护工作做得好,还经常能遇到一些水泥丛林中看不到的小动物——每次“狭路相逢”,都会让孩子们很惊喜。

这时候,父母可以顺带讲讲民俗文化中,关于小动物们的传说。

比如在老北京的民间传说中,就会把四种常见的小动物成为“红黄白柳”四大仙儿,分别对应的是赤狐、黄鼬、刺猬和蛇。我以前带娃在奥森跑道遛弯的时候,就经常能邂逅四大仙中的黄白二仙儿了。

这些小动物们的身影在城市里已经难得一见,但作为80后的我们,小时候常能听爷爷奶奶给我们讲各种各样小动物们的传奇故事,遛弯的轻松气氛里,可以把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传奇传递给孩子。

常见的小动物中,刺猬是杂食动物,只要能吃的东西都来者不拒,但它们更偏爱肉食,尤其爱吃蜗牛和各种大型昆虫,也会捉小型的蜥蜴和蛙类,甚至能捕食小蛇、小鸟和老鼠,野外的刺猬会吃水果和植物的根茎。

但我发现生活在奥森公园里的刺猬会经常去翻垃圾,捡些人类丢弃的残羹剩饭,甚至还有一些胆大的刺猬会铤而走险吃爱猫人士投喂流浪猫的猫粮。

在很多童话故事中,刺猬会用刺扎着水果将其带回家食用,但是我和孩子一次都没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我们猜测,或许是童话的作者看到刺猬身上寄生的蜱虫(俗称狗豆子、牛瘪子、草别子,一种吸血的寄生虫)吸饱了血后圆滚滚红嘟嘟的好像浆果一样,进而产生的误会。

野外见到刺猬这样的小动物,不要因为它可爱就亲密接触,因为刺猬身上携带的蜱虫不光会叮刺猬,也会叮人,不止吸血还有可能传染森林脑炎等传染病。

另一种常见的小动物黄鼬虽然长得面目可爱,但是性情十分的凶猛。

各种小型鸟兽都是它食谱上的美餐,它身体细长、毛皮丰厚而光滑,擅长钻越各种缝隙,这种体型上的优势让黄鼬特别擅长捕食啮齿类,故而得了个“黄鼠狼”的俗名。

如果看到了黄鼠狼,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好玩儿的民间传说,等小朋友兴趣上来了,再讲讲背后的科学道理。

比如民间说法是黄鼠狼能用仙术将鸡迷惑,然后骑着鸡跑到它家中再将鸡吃掉。还有一种说法是黄鼠狼会幻术,会迷惑兔子,然后把兔子当坐骑。

其实是因为黄鼬在捕食体型比自己大的猎物时,一般会死死咬住对方,待对方筋疲力尽时方将其杀死。有时与猎物搏斗,黄鼬会咬住对方的后脑或后颈部,猎物挣扎逃跑的时候就会将黄鼬拖到自己背上,远远看起来就好像骑在猎物身上。

黄鼬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由肛门处的臭腺分泌出有臭味的液体喷向敌害。因此,父母要提醒小朋友们看到了黄大仙可千万别追,要不然容易弄一身臭。

夜晚的公园,是一个让孩子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它的景物和白天相同,而陌生是因为夜色为它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当我们带着孩子在公园遛弯,不妨慢下脚步,仔细向四周观察,往往就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一群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精灵…

现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闲暇之余我们能带着孩子一起到公园里散步遛娃,不仅能通过锻炼强身健体,还能接触大自然陶冶情操,也可以一起玩耍增进亲子情感,更能通过给娃讲知识培养孩子对博物学的兴趣——下次带娃去公园散步时,你也试试吧!

“果壳童学馆”是果壳旗下的儿童教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