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文ldquo读书人的种子rdqu [复制链接]

1#

刘世南先生,生于年10月,是著名的文史学者。刘世南先生常说钱锺书是“文化昆仑”“读书人的种子”。依我看,他也是“读书人的种子”。这位先生读书真是读出了境界与格局。

刘世南先生3岁识字,5岁读书,先是“先父面授”,用“童子功”,一口气读了12年古书,《小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左传》《纲鉴总论》等“全部背诵”。后来“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圈读了《易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榖梁》《孝经》《尔雅》;还背诵了《老子》、《庄子》(内篇)、《淮南子》(部分),通读了其余诸子。”诸如《文选》《古文苑》《古文辞类纂》等书被他读了个遍,《二十四史》等史学著作、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海量阅读,少有人问津的清代朴学,也读了不少。读马列,读外国社科名著,读各种文艺理论著作,读西方*治学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年轻时就自学英语,“边抄边背,凡是抄的都要背熟。”行万里路,他可能不典型;读万卷书,一点儿也不夸张。

刘先生读书,精要之作,往往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读过而未背诵的,也能信手拈出要点,取精用宏。他有许多方法。如晨诵,七八十年如一日,每日清晨一边漫步一边背书,除非迅雷烈风,暴雨倾盆,才改在屋里;如作札记,有些资料是较生僻的,他都是平时阅读时札记在本子上,按英文26个字母编号,分别摘录,需引用时,一索即得。年轻时“一天读古书,一天读英语”;退休后“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他还注重对书的甄选和区别对待,在专精的基础上力求广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经典著作精读牢记,一般文章泛读,不平均使用力量。

刘世南先生“一辈子喜欢读书,而且必求甚解”,因此便有了火眼金睛,对所读文字的观点、材料,包括标点注释等洞若观火。他又较真,不肯含糊迁就,因而难免发生些故事,留下些佳话。他的“绳愆纠谬”在学界非常有名,“刊谬难穷时有作”是其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视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主张文字一经公开发表,就必须对读者负责,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被他“指谬”过的“大家”有侯外庐、钱仲联、季镇淮、余英时、周一良、吴世昌、王水照、章培恒、屈守元、白敦仁等,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有的一部书被“纠”出的“谬”竟数以百计。所“纠”当代学人对前人著述的错误理解一般都很具体,如“纠”侯外庐将龚自珍“晚犹好西方之书”的“西方之书”误解为西欧哲学和社会科学,实是佛经;“纠”余英时解陈寅恪晚年诗作中“弦箭文章”的出处时语焉不详,指出“其实在《文选》”;纠吴世昌《词林诗话》对宋诗中“面如田”与“食肉”的解释都是错的……最具影响者:一是对毛泽东“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说提出质疑;二是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的一些观点提出批评;三是对钱锺书著作中的个别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刘世南先生的“绳愆纠谬”也曾让人不快,但他心明如镜:“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像一只不知疲倦也不问高低的啄木鸟,总在剥啄着文化之木上的虫子,义无反顾地维护着学术的尊严与健康。他不是专照别人的“手电筒”,严于解剖他人,更严于解剖自己。颇有意思的是,凡真正的“大家”,在读过被刘世南“纠谬”的文章后,不仅不怨怪,反而赞赏、感激,钦佩他广博的知识、犀利的眼光。钱锺书先生就十分重视刘世南的批评意见,视其为知己;白敦仁教授的书得到刘世南先生的商榷,写长信致谢。

刘世南先生一发现问题,便向一些知名学者请教,从年轻时起就是如此”。经刘世南“请益”,相互往还书信、讨论学术、争辩问题、唱和诗作的,有马一浮、杨树达、王泗原、马叙伦、庞石帚、屈守元、白敦仁、钱锺书、吕叔湘、朱东润、程千帆等。他与钱锺书并未谋面,但通信多达十几次。请益和对话的结果,是既搞明白了问题,也加深了了解,建立了友谊。

刘先生还“不耻下问”,也就是虚心诚恳地向后学之人或没有名头地位而有长处的人请教。有一农民工名叫万光明,家境贫寒身份卑微,但喜欢读书买书,工旧体诗。刘世南偶然听人提及并读了万光明的几首诗,急切地求见。这些“掌故”,真实而且自然。刘先生说“我又不是追星族”———他只是在身体力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

刘世南95周岁,读了90年书!除了生病起不了床,他总是“日课一日不缺,即使早上有突发事件耽误了,晚上还要补上,决不一曝十寒”。他每日早上五六点起床到晚上九点就寝,除了三餐饭,其余时间基本上手不释卷。无论风霜雨雪,都会像工作人员一样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他经常感慨要看的书太多,而自己已日薄西山,时不我待。所以现在他愈加抓紧时间“补课”,而且一如既往地坚持每天自学英语。有人曾问他,这么老了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刘世南先生通书达理,善于述,也善于作。他的学术著作代表作有《清诗流派史》《清文选》《在学术殿堂外》《大螺居诗文存》《师友偶记》等。认真地读刘先生的书,能真切地体悟什么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刘世南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什么叫“读书”,什么叫“读书人”,什么是“读书人的脊梁”。这样的人也许“不可复制”,但他“不忘初心”,锲而不舍读书、踏踏实实治学的精神光彩照人。

来源:《人民*协报》/3/2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